“世界睡眠日”区三院送出8个免费睡眠监测名额

2024-03-21

今天是“世界睡眠日”,主题是“健康睡眠,人人共享”。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反映自己有睡眠问题的人却越来越多。这是为何?今天,我们来听听区三院睡眠门诊主任韩兴玲的分享。

漫画 王怀申

韩兴玲同病人交流

睡眠医疗中心中控室


每晚睡觉,脑子里就像放电影一样,直到天亮也睡不着

前段时间,满脸倦容的李阿姨走进区三院睡眠门诊,向韩兴玲求助道:“医生,我已经有两个月睡不好觉了,整个人都不好了,快帮帮我吧。”

李阿姨说起令她苦恼的睡觉一事。起初,李阿姨只是入睡困难,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好几个小时才能睡着,睡得也不踏实,总要醒来好几次。她以为是自己缺少锻炼的缘故,于是每天有规律地锻炼,下午做瑜伽、晚上去走路,睡前还增加了泡脚的环节,只想缓解睡眠质量差的问题。可这样的改变并未让睡眠质量有所改善,反而是一到睡觉的时间点,她就忐忑不安,担心自己又会睡不着。

“脑子里就像放电影一样,一幕幕画面都会不自觉地跳出来,整个人清醒得不得了。数羊、数星星也不管用,看着天一点点亮起来,自己还是没有睡意,身体感觉时冷时热的。”起床后,她总是感觉腰酸背疼、头痛乏力、食欲变差,白天打不起精神,想补觉也是睡不着。“后来听到一点声音,人就不由自主紧张,汗毛都要竖起来。”见此情形,家人都劝她到医院检查,她却拒绝了,她怕吃安眠药会上瘾。直到出现心慌、胸闷、气短的情况,她怀疑自己是心梗发作,赶紧跑到医院急诊室就诊。经过检查,李阿姨身体并未见异常,急诊医生建议她去看看心理医生。这才让她下定决心到区三院睡眠门诊就诊。


70%—80%的失眠患者伴有情绪问题

经过详细交流,韩兴玲了解到,李阿姨个人能力强,做事很认真,但性格偏急躁,遇事易多思多想,特别是儿子半年前投资生意失败,导致她的焦虑情绪加剧。通过相关量表评估检查,提示李阿姨目前存在重度失眠、重度焦虑。

医生解释,失眠发生存在三个方面因素影响,即易感因素、诱发因素、维持因素。易感因素在李阿姨身上的表现就是个性急躁、多思多想,儿子投资失败是诱发因素,对睡眠的过分关注和担忧是维持因素,三方面因素的叠加造成了慢性失眠。而长期失眠得不到缓解和治疗,情绪会高度紧张、担心害怕,造成植物神经紊乱。由于植物神经从头到脚都存在,就会出现躯体上各种相应不适,比如胸闷、心慌、气短、盗汗,严重时甚至有心脏病发作的感受,医学上称之为急性惊恐发作。

“单纯出现失眠问题的情况很少,70%—80%的失眠患者伴有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韩兴玲说,患者李阿姨也是这样,失眠与情绪问题同时存在,单一解决失眠问题,难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需要药物治疗、心理辅导、物理治疗、行为训练等多管齐下。了解了失眠的原因,李阿姨对治疗也不抗拒了,表示愿意积极配合医生。经过规范的失眠治疗,李阿姨的睡眠治疗有了很大改善。


医生:出现失眠问题,一定要寻求规范治疗

韩兴玲表示,睡眠障碍已成为一个“世界性难题”,主要有急性失眠患者、慢性失眠患者,失眠同时伴有抑郁、焦虑情绪,以及嗜睡、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不安腿综合征、异态睡眠等。

失眠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一种睡眠障碍,是指尽管有适当的睡眠机会和睡眠环境,仍然对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不满意,且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

它不仅会影响人们的日常工作和学习,还会导致生活质量下降,长期失眠还可能激发焦虑和抑郁等心理疾病以及心脑血管病、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躯体疾病的发生。

医生提醒,出现睡眠障碍问题,还是要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通过科学有效的方式规范治疗,纠正睡眠习惯问题。

此外,治疗最忌频繁更换医院、医生,迷信各种保健品,尤其是治疗慢性失眠,需要一定治疗时间。

失眠了也不要过于紧张,不是几个晚上睡眠质量下降,便会发展成难治的慢性失眠。一般来说,慢性失眠的判定,需出现失眠症状的时间在3个月以上,且一周至少发生3次。

如果你或者身边亲友出现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早醒等问题,可向睡眠医学中心医生咨询,判断病情,找到病因,以免病情加重。

为关爱睡眠健康,区三院睡眠门诊特别送出 8 个免费睡眠监测名额,每个价值 500—800元。在本报官微评论区留言参与活动,小编将对留言择优精选8位幸运读者并给予回复。选中的幸运读者需提前与医生预约,区三院睡眠门诊预约电话:63311035。区三院随眠门诊时间:周一上午、周三上午、周五下午,有需要的市民可自行前往。(记者 周晓露 摄影 华苗 通讯员 俞国平 来源 富阳发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