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核心艺术密码 “向阳而生”暑期公益美术课落幕
2025-08-08
7月4日,“向阳而生——2025第三届杭州公望少儿美术作品展”在富阳公望美术馆启幕,为夏日富阳增添了绚丽的艺术色彩。展览期间,由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主办,富阳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杭州市公望美术馆、富阳区融媒体中心承办的“向阳而生·向美而行”暑期公益美术课程举行,带领同学们体验不一样的假期。
本次暑期公益美术课程共分五期,分别由5位主讲教师带领15名助教教师共同执教,以创新的教学形式、丰富的课程内涵,为参与的学生带来了高质量的艺术体验,充分发挥美术教育在社会层面的辐射作用,也充分体现了美术馆作为公共文化教育阵地的重要功能。
光影里的变革——让印象派从画布走向掌心
7月5日,杭州银湖实验小学郭虹宏老师以 “沉浸式感知与创造性启蒙”为核心,为同学们打造沉浸式印象派体验课。
课堂上,郭虹宏从巴黎沙龙展趣闻切入,激发同学们的兴趣,并通过实物展示,让大家近距离观察、触摸古典油画与印象派作品复制品,直观对比出古典画细腻平滑、细节精准与印象派笔触奔放、色彩明亮的差异,探究出印象派 “重视户外写生、捕捉光影变化、运用环境色” 的 “三大法宝”。最后,以苹果为写生对象,她引导同学们用印象派方式作画,捕捉不同光线下苹果的色彩变化,用明快笔触表现质感,作品制成冰箱贴作为纪念。
“最好的艺术史教育,是让孩子亲手触摸变革的温度。”郭虹宏说,在她看来,这堂课并非传统美术课,而是将艺术史 “去距离化”,让同学们在触摸、观察、实践中感受艺术变革魅力,收获独特美学体验。
一颗种子里的美育密码
7月12日,富春三小羊梦亚老师以向日葵种子为钥匙,打开跨学科美育之门。
课堂上,羊梦亚选择平凡却充满生命力的“向日葵种子”作为核心意象,引导同学们从种子出发,感悟“万物有灵且美”的真谛,并将这种尊重自然生命的情感,延伸至对艺术作品的理解与珍视。
“本堂课的核心是‘创造—观察与表达’,同学们细致观察向日葵种子的科学特征,溯源其生命历程。接着引入欧姬芙等艺术大师视角,拓展艺术表现维度。”羊梦亚说。
放大镜下的瓜子纹理成了天然的绘画范本,根据同学们的年龄,羊梦亚安排了不同的分层线描挑战——低年级抓大形、添表情,赋予种子拟人化生命;中年级破译“纹理密码”,探索线条组合;高年级挑战“光影交响”,用疏密线条表现明暗。
探秘美术馆,聆听作品 “悄悄话”
7月19日,永兴学校小学部喻静茹老师以“艺术作品是情感交流的视觉化表现与表达”为核心理念,精心设计“寻秘闯关研学手册”,让孩子们化身为小小 “情感解码员”,在美术馆的自由空间里自主探索艺术作品如何诉说 “悄悄话”。
课程中,喻静茹设置层层闯关内容——第一关,同学们挑选代表自己当下心情的 “色彩心情贴纸” 贴上手册,通过连线、涂色挑战,初步感知色彩与情绪的联结;第二关,引导同学们观察大师作品中提炼的线条肌理、象征性图形,动手画出匹配情绪的线条或花朵,理解艺术家传递情感的 “密码”;第三关,聚焦展览的 “生生板块”,同学们根据 “探秘地图” 自主规划路线,在展厅中寻找并解读最能打动自己的作品,将观察答案和作品局部照片发在钉钉群,最终定位到核心装置作品《我·我们·大树——树影里的悄悄话》。
当竹纸遇见创意,材料也会说话
7月26日,东吴小学的王阅老师用“万物皆可艺”的理念打破艺术边界,以材料为核心,引导孩子们发现水泥、布料、枯枝都能成为创作语言。
课堂上,四个环节紧密相连——“开眼·观展启思”让同学们分组观展,感知材料无限可能;“理解·万物皆可变”引导同学们认识材料的可塑性;“聚焦·家乡的竹”带领同学们赏析竹艺作品,了解竹子到纸浆的匠心过程;“创变·竹灵仙子换新貌”启发同学们运用各式材料结合纸浆,加以个人感受进行创作,从而将材料思维、本土情感与主题理解融合,完成艺术作品。
“材料是艺术家的方言,学会倾听材料的声音,才能说出独特的艺术话语。”王阅说,本次课程打破同学们对艺术媒介的固有认知,凸显材料作为艺术家思想情感表达关键语言的重要性。
蓝色里藏着的生命启示
8月2日,从撒哈拉的蓝调星空到冰川的幽蓝裂隙,从敦煌壁画的青金石到普鲁士蓝的化学奇迹,大源镇小朱灵睿老师带孩子们开启 “蓝色解码”之旅。
本次课堂的核心亮点在于“蓝晒”实验的独特诠释。同学们使用菲林片、树叶、羽毛遮挡涂布铁盐溶液的纸张,将其置于紫外线灯下。水洗过程中,黄色药液流走,生命般的蓝色骤然浮现。“原来光明与黑暗从来不是对立的,就像蓝色,是天空也是深海。”一个孩子在自己的作品旁写道。
“遮光之处,恰是生命印记最深处。”朱灵睿表示,本课将色彩转化为生命启示录,让孩子们懂得艺术中的每一抹蓝色不仅承载着跨越时空的文化重量,更揭示着生命向阳而生的核心秘密——真正的光明力量,往往孕育于必要的遮蔽与等待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