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文安禾:好家风筑梦乡村新图景

    2025-07-30

    开栏语:为助力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谱写现代版富春山居图“三农”新篇章,常安镇结合实际,充分挖掘当地乡村优势资源,讲述16个行政村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积极拓展乡村新业态,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壮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的好故事,即日起,推出《“醉美常安”一村一品》系列宣传。


    千年来清澈的壶源溪水,如同一条翡翠丝带缠绕着安禾村的襟怀,牵引着人们的脚步与目光,深入这方山环水绕的秘境。碧水长流处,安禾坝静卧千年——宋人引水灌田的智慧之渠,仍在无声滋养着两岸田畴。流水潺潺中,蚌潭坝悄然走红——夏日戏水的“顶流”之地,正映照着安禾这个古老的村落绘就乡村振兴的新图景。

    古建祠堂里藏着“好家风”

    漫步安禾村,村中古建筑群犹如时间的琥珀,封存着家族血脉的荣光与温度。

    建造于清咸丰年间的孙氏宗祠(种德堂),44根大柱与石狮,彰显着昔日宗族气象和庄严;建造于民国初年的孙氏民居与颜氏克复居,梁枋间精细繁复的雕花,藏着岁月包浆的纹路;颜氏宗祠(安禾村家风馆)里,家风、民风、党风在此交汇,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安禾人奋斗前行……走进安禾村里这些古老的祠堂,你仿佛听到每一处斑驳的石础,每一扇吱呀作响的雕花木门,都在低语:“家”之秩序与精神,曾是这片土地上最坚固的基石。

    安禾的“家训”,正是这基石上生长出的灵魂之树。颜、孙、倪、李四大姓氏家训的箴言,如清泉浸润安禾人的心田:“孝悌”维系人伦,“诚信”立身行事,“勤俭”持家兴业。它们早已超越了祠堂墙壁上的规约,内化为村民日常呼吸的乡村文明的空气,编织成一张无形而坚韧的精神之网。这份源自血脉的古老契约,是安禾人世代相守的心灵密码,也为村庄注入了穿越千年的人文之光。

    南宋宰相李宗勉,“身居台辅,家类贫士”,“公清之相”的美誉穿越千年;近世木刻圣手颜仲,以刀锋为笔,在木纹间刻下文化名人的不朽风神;当代北斗专家李建文,将目光投向浩瀚苍穹,以科技之光延续着这片土地敢为人先的探索基因。先贤的足迹与今人的奋斗在此叠映,证明着“家训”绝非尘封的教条,良好家风正驱动安禾人在各个时代、在各行各业,书写崭新篇章。

    “好家风”孕育乡村好图景

    如今在安禾,你可以看到颜氏宗祠(安禾村家风馆、清朗·富春家风体验实践基地)内,古老的木柱梁枋与鲜活的红色历史、家国情怀对话,党员服务与青年研学在此汇聚,“党建+家文化”的理念在此落地生根。李氏宗祠里、公清亭畔、进士公园里,历史人物、前辈榜样的精神不再遥远,成为激励今人立德修身的生动教材。

    安禾的智慧,更在于如何让“好家风”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浙江省五星级文化礼堂——安禾村文化礼堂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遥相呼应,体验清朗家风、学习党的历史,每逢周末假期,研学队伍纷至沓来。入选“浙江省最美绿道”的壶源溪绿道,将蚌潭坝的碧波、古城大桥的故事与田园山水的葱茏巧妙串联,推动乡村旅游升级……

    当参加党史教育活动的青年党员在古朴的庭院中庄严宣誓,重温入党誓词的温度;当参加红色研学的孩童在祠堂廊下聆听祖辈的故事、学习身边的榜样;当来蚌潭坝嬉水避暑的游客上岸体验特色文化、特色美食,一幅集文化体验、生态休闲、红色教育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画卷正缓缓展开。

    续写美丽乡村人文传奇

    壶源溪不舍昼夜,狮子山巍然如昔。安禾的故事,如同溪畔那棵根深叶茂的古樟,根系深扎于“古韵”的厚土与“家风”的泉源,枝叶则尽情舒展。此刻成功上榜浙江省2024年度人文乡村建设名单、浙江省2025年度红色根脉强基示范村(社区)的安禾村正全力绘就以文润村、以文促旅、以文惠民的新画卷。

    如何将蚌潭坝的流量变成安禾的留量,让网红成为长红?勤劳智慧的安禾人正努力拓宽“两山”转化通道,开民宿农家乐饭店农场,将安禾村家风馆、壶源溪绿道、蚌潭坝、乡村市集等串点成线发展乡村旅游,做好“文化+”“旅游+”两篇文章。

    当你在祠堂里触摸历史余温,在绿道上沐风骑行,在公清亭下感怀浩然正气,在蚌潭坝泡坝戏水,在溪畔体验滑翔伞……安禾村“传统与现代交融、生态与人文共生”的韵律,向世人展示:这里古朴常驻、这里年轻时尚、这里四季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