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新中村 党建引领促共富
2025-07-02
开栏语:2025年是富阳撤市建区新十年的开局之年,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更是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改革举措的关键之年和增量政策红利持续叠加释放的发力之年。
在如诗如画的富春江畔,新桐乡一条全长10.5公里的农村公路——蒋大线(起于320国道程浦村路口,终于桐洲岛),在党建引领下,正生动诠释着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深刻内涵。这是一条党建红色路,沿线涵盖富春绿谷党建联建、金萧支队江北办事处史料馆等场所;这是一条产业共富路,沿途串联起桐心营地、温泉基地、桐洲岛百年枫杨林、黄金畈农业示范区、亚联飞行等10多个特色农文旅融合产业。即日起,新桐乡联合富阳区融媒体中心(文化传媒集团)开设《新桐有条“共富带”》专栏,讲述这条“共富带”上发生的蝶变故事,为新时代新征程上的共同富裕事业提供鲜活注脚。
沿着蒋大线蜿蜒前行,一路上,道路平坦宽阔,满目青翠欲滴,江畔农田阡陌纵横,村庄炊烟袅袅,不多时,便抵达了新桐乡新中村。这里,金萧支队的红色故事与不朽精神薪火相传;这里,共富工坊的“甜蜜”产业蓬勃生长;这里,正阔步走在共富路上,奋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红色基因,焕发新时代生机
走进新中村,一座青砖黛瓦、承载百年香火记忆的古朴厅堂跃入眼帘。2017年,新中村“两委”怀着对历史的敬畏之情,决定修缮香火厅,并赋予其新的使命——将其打造成金萧支队江北办事处史料馆。在区委宣传部、区史志办、区新四军研究会的悉心指导下,新中村投入40万元资金,于2017年12月,史料馆顺利落成,历史厚重感与革命星火在此交相辉映。
史料馆一楼生动展示了金萧支队挥师北渡富春江,并在新中村赵家山这片土地上正式成立江北办事处的历史时刻。馆内陈列的老照片和锈迹斑斑的枪械,默默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中坚定不移的忠诚。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一行行文字,共同勾勒出那个时代不屈的信仰与奋斗精神。
拾级而上,史料馆二楼是精心打造的党员红色会议室。这里不仅是学习交流的空间,更是党性锤炼的熔炉。支部党员在此开展活动,在革命先辈足迹的感召下强化红色记忆,以史为镜、以史明志,在持续学习中不断擦拭党员本色,砥砺前行初心。
开馆至今,史料馆已接待各类党建活动及参观者150余批次,累计吸引10000余人次踏足这片红色热土,触摸历史的脉搏。这份血脉中流淌的红色基因,并未封存于历史橱窗,反而成为新中村今日发展的精神引擎,在新时代焕发出澎湃的生机。
红糖馒头,蒸出共富新滋味
清晨,雾气还未散尽,空气里已飘起阵阵甜香——那是新中村红糖馒头出笼的信号,也是这个村庄最动人的晨曲。
循着香气走进杭州富阳何志连食品有限公司,蒸箱热气腾腾,打开的瞬间,裹挟着馥郁甜香的腾腾热气扑面而来。箱内,一个个圆润饱满的红糖馒头呈现诱人的层次感。拿起一个,趁热咬上一口,松软中带着韧性,红糖的焦香与小麦的醇香交织,在嘴里慢慢化开,让人不禁感叹:确实是老底子的味道。生产车间里,负责人李燕霞正带领工人们打粉、压面、醒发、冷却、打包,各流程有条不紊,严格按照食品加工要求进行。
在新桐,家家户户都会做酒酿馒头,李燕霞和丈夫也不例外。“我们做酒酿馒头已经十多年了,主要是给企业、酒店、食堂等单位供货。”李燕霞介绍,以前是小作坊,2019年正式注册了公司,运营更加规模化。
“这个红糖馒头一开始就是做给家人吃的,选用的材料都比较好,红糖原材料我们都是精心挑选了好几家才最终确认的,做出来的馒头呈琥珀色,非常好看,口感很松软。”李燕霞介绍:“现在红糖馒头非常受欢迎,平均每天要做1500个,都是客人今天下订单,我们明天制作,后天发货,保证新鲜。”
这间飘散着浓浓甜香的“馒头公司”,不仅是李燕霞一家的“甜蜜”成果,更是村民家门口的“共富车间”。李燕霞表示,现在是淡季,只招了4个村民来做工,等到逢年过节,就需要十五六个村民来帮忙。“像固定工人,每月工资在4500元左右,其他工人按天付工资,每天100元到120元。”
青枝缀红,党建引领破难题
每到六月,新中村的杨梅便挂满枝头。依托独特的自然环境,这里的杨梅品质上乘、酸甜多汁,但杨梅保存难,销售期短,村里种植杨梅的散户多,如何让村民们的好产品销售出去,牵动着新中村党总支副书记孙祝军的心。
今年5月,孙祝军参加了区委组织部举办的“村社干部成长营”,并赴鹿山街道蒋家村挂职学习。有天,孙祝军路过蒋家村的众味源生鲜配送中心,他敏锐捕捉到市场渠道的重要性,心想新中村的杨梅是否能统一销售到配送中心。他将这一想法和蒋家村的村干部进行了沟通,并在对方的牵线搭桥下,成功与众味源达成合作,打通了杨梅从新中村枝头直达城市餐桌的绿色通道。
6月15日,在孙祝军的组织下,90篮红彤彤的杨梅从新中村统一发往众味源生鲜配送中心。孙祝军表示:“今年通过众味源平台,我们帮助村民销售了约600斤杨梅。不过,由于前段时间持续降雨,杨梅的品质难以保证,因此我们暂停了供货。品质是第一位的,我们要做就做长久生意。”
村民们的“红果子”真正变成了增收致富的“金果子”。“以前担心杨梅卖不完,以后有了固定渠道,心头的石头落地了!”孙祝军开心地说。
从史料馆承载的烽火记忆,到馒头坊里升腾的烟火日常,再到枝头“杨梅红”映照的产业新路,新中村将红色资源转化为共富动能,把为民服务刻在每一次主动对接、每一份家门口的岗位、每一个打通销售渠道的行动里。昔日革命先辈的红色足迹,正被新时代党员干部踏成一条带领群众走向共同富裕的金色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