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媒体接连聚焦富阳 聆听文化传承与生态文明 相得益彰的富阳故事

    2025-08-20

    今年是习近平同志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20周年,也是其考察富春江流域水环境整治20周年。20年来,富阳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推进产业、城乡、环境等转型,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

    如今,《富春山居图》的水墨意境愈发真切,千年竹纸仍留存自然气息,富阳以独特实践,成为“两山”理念的生动样本。近日,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等媒体接连聚焦富阳,记者追古溯今,走访护林员、渔民、村民及文化工作者等,聆听现代版富春山居图中,文化传承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得益彰的富阳故事。

    从“工业伤疤”到“生态画卷”:一场勇敢的转身

    在大源镇的密林深处,省级非遗传承人朱中华正用山泉水洗涤竹片,古法造纸的技艺在此延续千年。很难想象,这里曾是工业造纸厂密布的区域——脱墨剂与漂白粉直排溪涧,让能长出优质造纸竹材的土地濒临枯竭。“造纸用的水比饮用水还娇贵!”朱中华的感叹道出了当地人对自然的敬畏。

    这场转变始于一场“壮士断腕”的抉择:整体腾退造纸产业、关停露天矿山,用“腾笼换鸟”的魄力发展集成电路等绿色产业。如今,亭山林场的护林员章建根仍能清晰对比今昔——昔日烟囱林立的天空重现湛蓝,富春江畔的山光水色与《富春山居图》的实景几乎一一对应。这种“从砍树到护林”的转变,恰是中国生态治理决心的缩影。

    流量变“留量”:乡村振兴的创新密码

    壶源溪的潺潺流水间,藏着富阳另一个惊喜。夏季的溯溪热潮让常安镇安禾村的蚌潭坝日均接待游客超1.5万人,但当地人并未止步于“季节限定”的热闹。从完善基础设施到新增民宿、餐饮,从打造天然泳池区到规划文旅综合体,这个小村庄正将短期流量转化为长期收益。

    更早走红的湖源乡龙鳞坝,已探索出“四季旅游”的破局之道。“春赏花、夏嬉水、秋味道、冬民俗”的品牌矩阵,让“玩水经济”延伸出文化体验、农产品展销等多元业态。这种“不止于流量”的发展智慧,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

    文化基因的现代觉醒:人与自然的永恒对话

    在富春山馆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特藏馆,仿古书架间的《富春山居图》衍生品让游客驻足。这幅描绘富春江两岸的传世名画,如今已成为富阳人的精神图腾——导游王文栋化身“黄公望”,在游船上讲述画里画外的生态哲学;渔民张雷雷的江鲜餐馆里,野生鲈鱼的鲜美印证着水质的改善;作家李杭育正在创作的《新富春山居图》,将皮划艇训练的青春身影纳入画卷。

    从推动泗洲造纸遗址博物馆等宋韵文化保护利用,到数字诗路文化体验馆的全息投影,富阳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生。当村民朱梅娟的志愿服务队清理江边垃圾,当“公望书屋”的读书会讨论生态文学,这种深植于日常生活的文化自觉,恰是“两山”理念最动人的实践。

    站在富春江畔,看两岸青山叠翠、江水如碧,仿佛能触摸到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脉搏。富阳的故事证明:当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同频共振,当短期效益与长远发展统筹兼顾,绿水青山不仅能带来金山银山,更能孕育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明新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