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阳打造“富春窗”新时代理论宣讲品牌 破除理论“硬灌输” 让百姓“听懂时代”
2025-07-31
“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2005年8月12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中写下这样一段话。与之对应的,是他在浙江工作时擘画的“八八战略”,第八条就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人文优势,积极推进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并作出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的决策部署。
富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持续以文培元、以文润心、以文兴业、以文惠民,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同步发展,文化繁荣与文明进步相得益彰,以现代城市之美重现《富春山居图》千年风韵。今起,本报推出《文润富春》系列报道,聚焦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在富阳走过的20年实践之路,剖析富阳拔节生长的磅礴伟力。
理论是什么?“60后”宣讲员颜红霞理解,“就是让老百姓跟上形势,与时俱进”;“90后”宣讲员盛俊杰认为,“让居民知道党和政府在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
都说理论指导实践,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但到了基层一线,要让理论“丝滑入脑”,不是件容易事。区委宣传部理论教育科科长叶晶说,“大理论”和“硬政策”,群众听不懂也不想懂,只有转化成“小故事”和“身边事”,理论普及才能破壁。
一段节奏欢快、爆梗频频的“开放麦”;一段唱作俱佳、精彩绝伦的“评书”;一段故事精巧、动情入理的情景剧……在富阳,这样的宣讲已成日常。重大溯源理论成果和文化工程,给宣讲员们提供源源不绝的素材。而富阳打造的“富春窗”新时代理论宣讲品牌,围绕“百姓体验”,持续创新传播内容和方式,让党的理论更接地气、更有人气。
“大理论”变“小故事”
去年10月,理“响”社会·青年浙YOUNG说杭州市社会工作系统理论宣讲大赛,来自东洲街道公望社区的盛俊杰闯入第二赛段后,抽到了“文化新韵·杭州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这一颇具挑战性的主题。她即兴发挥,以一段别开生面的评书表演,将越剧文化的精髓与现代传承的活力巧妙融合,以无可争议的表现荣获金奖。
她初中是广播台主播,高中、大学担任班干部,外形条件优越,2018年入职东洲街道公望社区后在各类活动中脱颖而出,出任团支部书记,并被东洲街道“公望红”青年宣讲团吸纳,一路成长为团长。
“朋友说我,如花似玉的年纪,一只脚踏进了婚姻的坟墓,一只脚迈进了社区大门,成为居委会大妈。”但在盛俊杰眼里,社区虽小,却能承载大爱。一天晚上她值班,独居老人陈阿姨在家中罹患“突发性视网膜脱落”,需要紧急手术。经她协调,辖区医院帮忙对接浙江医院眼科专家,第二天派出专车由志愿者陪同救治。这一次突发事件启发社区开展了“光明行动”项目,以落实“进百家门”为契机,让周边50多名视障老人享受到医疗福利。
这段经历成为盛俊杰理论宣讲的典型案例,她说,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这是新时代基层社区工作不可或缺的指导方针,也是社区工作的核心所在。“当身边的故事折射出我们国家的制度优越性,百姓对惠民政策才有直观、深刻的领会,并自觉自发地拥护党的领导。”
“我是开书店的,有人说文青开店有三大杀手,书店、花店、咖啡店,不幸的是,我的书店刚好有花园,还能喝咖啡。”在银湖街道的“富有理响”·趣Talk巡回宣讲展演现场,来自合之舍书店的彦彤以轻松诙谐的“抛梗”开启分享。她从书店经营日常的“小烦恼”讲起,逐步将话题从个人经历拓展至文化赋能的广阔领域,探讨全民阅读对于提升全民精神素养的关键作用。观众在欢声笑语中,引发对文化发展与个人成长的深度思考。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传统意义上的宣讲容易陷入“台上念稿、台下刷手机”的尴尬局面。富阳的选择很明确——用青年人的语言、实践者的视角,让政策落地生根,让理想照进现实。
“富春窗”新时代理论宣讲团的2600余名宣讲员中,青年占比81%,形成以青年为主力的宣讲队伍体系。以“山”为喻,讲述政府如何破除企业投资壁垒,将抽象的“经济高质量发展”转化为开发区的真实服务案例;留学归乡的“田博士”,用数字农业实践诠释“科技兴农”;滨富宣讲走亲中,以“一朵大红花争夺战”演绎招引政策,助推跨区域产业协作……盛俊杰和彦彤们既是主角,也是传播者,破除了理论“硬灌输”,让听众瞬间代入,不知不觉吸收“养分”。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社区宣讲和农村宣讲,各有特点。”常安镇宣传干事李玥珺曾在富春街道工作,她发现,城区居民“世面灵”,关心国际国内大小事,有些政策比社工知道得更早,但在农村,村民年龄偏大,普遍信息滞后,理论宣讲还得依靠“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红霞大姐进入了她的视野。
颜红霞是常安的文化“领头雁”。2012年成为文化员以来,她一手打造了五星级文化礼堂,村里的大事小情都门儿清,而且能说会道,一张嘴就能把上至中央、下至镇村的政策、动向说得明明白白、热热闹闹。
李玥珺发现这位“宝藏大姐”后,经常和她交流,共同探讨“讲什么、怎么讲”。“一篇能回味的宣讲稿,一定是有理论支撑的,这是民间宣讲员的弱项,他们强在群众基础,有亲和力。”“80后”和“60后”优势互补,一起打磨稿子,一起排练,颜红霞每次把稿子手抄一遍,以此加深理解,再转化为擅长的表达方式。
“红霞姐”成为了星火常安理论宣讲的“扛把子”。在常安镇老年学校成果汇报会上,她把“终身学习”讲得激情澎湃;在宣传文明乡风移风易俗的时候,她组织排演“抵制高价彩礼”的小品,把晦涩的政策用文艺的方式讲得生动有趣。在她的带动下,镇里越来越多的民间高手加入宣讲队伍,宣讲融入了百姓生活。
“看到村风越来越好,村里人越来越团结,村集体有奔头,我很有成就感。”颜红霞说,十年前的安禾村,麻将声能从早响到晚。现在的安禾村,就像村里的文化礼堂——天天敞着门,时时飘着香,年年都有新花样,“这是文化的力量!”
把“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理念宣讲现场搬到网红龙鳞坝,把“乡村振兴”融入乡贤故事,把“八八战略”带进村书记助理的“方言囧事”中……
“富春窗”新时代理论宣讲团成立以来已累计开展宣讲1.5万余场,惠及群众超50万人次,曾被授予“浙江省新时代理论宣讲先进集体”这份沉甸甸的荣誉。
【短评】理论宣讲的“破壁”之道
在信息过载的时代,如何让党的创新理论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从“90后”盛俊杰的评书式宣讲到“60后”颜红霞的乡土化表达,富阳实践告诉我们,党的创新理论从不遥远,它始终围绕“人民的表达”。
从说教到对话,从抽象到具象,从灌输到浸润。“富春窗”宣讲者们深谙传播之道——理论要“丝滑入脑”,必须完成从“大理论”到“小故事”的话语转换。当惠民政策融入社区故事,当终身学习融入百姓日常,理论便不再是悬浮的概念,而成为可触可感的生活体验。
更可贵的是,这种宣讲创造了双向赋能的传播生态。宣讲者既是传播者也是倾听者,在收集民意的同时创新表达;群众既是受众也是评判者,用掌声为理论的有效性投票。这种良性互动,正是理论保持生命力的源泉。当宣讲台上下的界限逐渐消弭,理论便真正落地生根,焕发出改变生活的实践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