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徽闪耀·先锋引领 区级优秀党员

    2025-07-23

    司小勇:静下心来做新闻,传播富阳“好声音”

    司小勇于2003年进入富阳日报社工作、现为区融媒体中心时政部副主任。一直以来,司小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守新闻从业初心,践行服务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服务本地群众、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原则,全方位答好媒体人担当作为的新时代答卷。

    报纸的夜班编辑因为基本没有社交、也很少能够顾及家庭、对个人身体也有不小伤害,很多人不愿意上。司小勇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主动接过时政要闻编辑这一重任,持续20年坚守夜班岗位。这20年里,他几乎每天凌晨1点回家,最迟等稿件到早晨8点。

    编辑承担着报纸策划的重要职责。多年来,司小勇带领编辑团队围绕富阳大情小事,精心做好策划、耐心打磨稿件,提升报纸质量和影响力,赢得了社会各界高度肯定。他所负责编辑的多篇稿件获得杭州市新闻奖一等奖、浙江省县市区域报一等奖,个人获评富阳区级名记者、杭州日报集团最佳编辑,负责的《春江时评》栏目获评杭州日报集团“最佳栏目”。

    作为社会的瞭望者和信息的传播者,关爱弱势群体,不仅是媒体的责任,更能体现一座城市的温度。司小勇参与或策划了《圆梦儿童》《关注空巢老人》《富阳十大百姓新闻人物》等公益栏目,带头帮助弱势群体。“百姓新闻人物”已成为富阳最温暖的年度记忆,一大批草根“英雄”成为市民争相追赶的标杆;“圆梦儿童”活动让爱延续,一批批阳光少年得以在风雨中奔跑;夏日里的“爱心敲门行动”公益活动,让老人不再孤单……

    评论是报纸的旗帜和灵魂,是引导社会舆论最直接、最有力的形式。为了提升富阳日报评论水平和影响力,司小勇参与并创设富阳日报《春江时评》栏目,深入挖掘报社内部评论写手,并与富阳区委宣传部合作,组建评论员队伍,锻炼富阳“好写手”、传播富阳“好声音”。

    赵虹霞:深耕激光领域,笃行创新之路

    在激光科技的前沿阵地与科技成果转化的广阔舞台上,活跃着一位巾帼科研工作者,她以扎实的专业素养深耕学术研究,以创新的思维推动产业发展,以党建引领凝聚科研力量,她就是杭州光机所副所长、党支部书记赵虹霞。

    自踏入激光领域以来,赵虹霞始终专注于激光与材料相互作用的研究实践,将实验室作为探索真理的战场。为攻克技术难题,她常常废寝忘食,在实验台前反复调试设备、记录数据,历经无数次的尝试与改进,终于打造出功能完备、技术领先的实验平台。凭借持之以恒的钻研精神,赵虹霞在国内外知名期刊发表文章30多篇,其中SCI/EI论文近20篇。这些成果不仅丰富了激光领域的理论体系,更为实际应用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近五年,赵虹霞将科研视角从实验室延伸到产业一线,投身于光电领域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她以“打造最懂‘科学家’创业的孵化器”为初心,凭借自身深厚的专业背景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为创业项目提供从技术评估到商业规划的全方位指导。在她的努力下,杭州光机所成为光电领域创新创业的沃土,累计孵育项目60余个,获得累计超25亿元的外部社会资本注入、超250亿元的企业总估值,推动区域光电产业的集聚发展。

    作为党支部书记,赵虹霞深知党建对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她牵头杭州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党支部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激光与红外材料联合党支部,就“‘光链’产业党建联建—大尺寸氧化镓半导体材料与高性能器件研究项目”达成合作。她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转化为科研创新优势,通过定期组织联合党课、科研攻关研讨会,凝聚党员科研骨干力量,攻克一个个技术难关,为后续产业化推广奠定坚实基础。这一成果不仅是党建与科研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更彰显党组织在重大科研项目中的引领力与战斗力。

    赵鼎:以使命担当书写科技报国华章

    在前沿技术领域的科研征程中,有这样一位杰出的科研工作者,他以共产党员的使命担当为引领,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在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实践中彰显先锋本色,他就是西湖大学光电研究院副院长、科研党支部书记赵鼎。

    在科研的浩瀚星空中,低温电子束光刻技术领域犹如一座难以攀登的险峰。面对国外在此技术上的长期垄断,赵鼎毅然扛起科研攻坚的大旗,带领团队一头扎进实验室。通过一次次头脑风暴、对每一个技术细节反复推敲和验证,他们终于攻克技术瓶颈,并成功研制出国内首台低温电子束光刻系统。

    科研成果只有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赵鼎积极投身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实践,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卓越的领导能力,联合创办了西湖仪器、慕德微纳两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他带领团队自主研发出国内首套8英寸碳化硅衬底激光剥离装备,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行业的难题,还成功突破碳化硅AR镜片极致轻薄无彩虹纹技术壁垒,其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在市场上获得广泛的应用和高度认可。

    作为党支部书记,赵鼎始终坚持党建与科研深度融合,创新地将党课融入技术攻关一线。在实验室里、在项目讨论会上,在每一个科研的关键时刻,都能看到他带领团队成员学习党的理论、分享科研心得的身影。在他的带领下,党支部成为了团队成员成长的摇篮。这种党建与科研的深度融合,不仅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也为研究院的发展注入动力。在成立短短2年时间内,研究院便获批多项国家及省级重大科研项目,在科研领域崭露头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