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个“抬头挺胸”的人生 援藏干部李洋的热血与牵挂
2025-07-22
当雪域高原的晨雾轻拂过新建的色尼区医疗集团中心医院(色尼区杭嘉医院)楼顶,富阳援藏干部李洋深知,自己与这片土地的三年情缘即将画上句点。从外科医生到全能型援藏干部,从初到高原的手足无措到离别时的万般不舍,他用脚步丈量当地的每一寸土地,用实干诠释“援藏”二字的千钧重量。
从“问路人”到“引路人”,不变的是援藏的那份责任心
李洋是区卫健局干部,作为浙江省第十批援藏干部之一,他于2022年7月19日奔赴3700多公里外的西藏那曲色尼区,开启为期3年的援藏之旅。挂职期间,他担任色尼区卫健委副主任,主要负责对接杭州援藏项目及当地卫健的部分工作。
三年时光看似转瞬即逝,对李洋而言却是“个中滋味只有自己知晓”。他坦言,刚回到富阳时总觉得不真实,仿佛一场漫长的梦还未醒来。看着宿舍里的物品一点点减少、打包,从满满当当到空空荡荡,恰似三年前初来时的逆向重演,这种“剥离感”让他恍惚。
三年前出发前的情景,仍一幕幕在他脑海中浮现。“确定要去援藏的当晚,我和妻子坐在客厅沙发上聊天,我还在手机上不停地查询关于那曲的资料。”由于一切都是未知的,他心里有些没底,第二天便前往临安,向前一批援藏前辈请教,小到生活保障,大到工作节奏,事无巨细。
让他感慨的是,这种“传承”从未中断。回到富阳的第二天,下一批接棒的援藏干部就找上门来,问的问题和他当年如出一辙:“那边整体条件怎么样?氧气够不够?药品充足吗?”这让他忽然明白,所有援藏人的心路历程大抵相似——带着憧憬与忐忑而去,满载责任与牵挂而归。
从外科医生到多面手,他总在挑战中破局
作为外科医生出身的援藏干部,李洋的工作远不止医疗领域。“算是半跳出医疗领域吧。”他笑称,在那曲,医疗只是工作的一部分,项目建设、资源协调、团队管理等事务同样繁重,“体验更丰富,内容更多元”。
然而,初到那曲,稀薄的氧气和新冠疫情就给了他一个“下马威”。当年8月初,西藏出现本土疫情,他第一时间投入工作:联系防疫物资、抗疫人员、核酸检测设备,参与修改区里的疫情防控方案,指导制作数据统计表,起草数据分析报告和专家组建议等,每天忙得不可开交。“8·19”医师节当天,他因接触了新冠阳性患者被要求居家办公。回想起疫情期间的经历,最让他难忘的是去当地公安局,“在海拔4500米的地方,要爬五层楼的台阶,每上一级台阶都喘得撕心裂肺。”而这个地方,他每天至少要去三趟。
熬过最艰难的阶段,援藏工作逐渐步入正轨。他接手的第一个“硬骨头”,是色尼区医疗集团中心医院项目。这个项目起初规划为“藏医院与制剂中心”,后来考虑到当地的实际需求,调整为人民医院。“综合医院和藏医院的结构、功能要求完全不同,所以只能从头开始。”
除了医院主体建设,他还牵头推进了藏药制剂中心改造提升、那曲镇卫生院以及12个乡镇的基础设施改造提升项目。这些工程中,协调工作最耗心力。他说,每次开会都在努力协调推进工作,既要平衡各方诉求,又要确保项目符合民生需求。
让他欣慰的是,如今色尼区医疗集团中心医院已建成,预计这个月底搬迁;其他项目也已全部完工。“前任援藏干部留下三个遗憾——色尼区人民医院未能搬迁、未评等级、智慧医疗未落地,出发前特意跟我交代过,我很荣幸在任内都完成了。”李洋把这些当作“接力棒”,带领团队召开动员会、邀请专家指导,最终让色尼区人民医院成功评上“二乙等级”。
此外,他积极争取到400万元市级援藏资金,建成了医院HIS系统、AI辅助诊疗决策系统、健康体检系统三项智慧医疗项目。他介绍,HIS系统解决了本地医务人员的操作难题;AI辅助诊断为专业素养较弱的医生提供了技术支撑;健康体检系统则更适配那曲地广人稀的地域特点,能及时将体检中发现的问题反馈给居民。“它的智慧程度、覆盖面虽有局限,但在实际操作中意义重大,真正解决了当地存在的一些问题。”
李洋说,曾接待过第五批、第六批援藏干部,他们回到当地就想看看当年参与修建的那条公路。“当时我就在想,10年、15年后,如果有机会,我也想看看自己参与建设的项目运行得如何,是否真的惠及当地百姓。”这份对成果的珍视,深藏着援藏干部对“长效价值”的追求。
“抬头挺胸”医疗公益项目,已改写181人人生轨迹
在李洋的手机相册里,有两张照片格外珍贵:那曲女孩卓玛术后跳舞的笑脸,那曲男孩旦增在空地上踢足球的身影。这是“抬头挺胸”医疗公益项目最鲜活的案例,也是他援藏三年最温暖的记忆。
李洋第一次见到卓玛,是在萧山区中医院,当时他还未前往那曲,卓玛刚在这家医院完成脊柱矫形手术。李洋对卓玛印象深刻,“她是个热情、外向的女孩,主动为我们充当翻译”。从别人口中,李洋得知,卓玛因天生脊柱畸形,9岁时身高仅有1.2米,手术后身高达到了1.4米。除了身高的变化,她的性格也彻底改变,从沉默、自卑变得爱笑、爱说话了。
去年7月再次见到卓玛时,李洋几乎认不出她,女孩长到了1.6米以上,皮肤也晒黑了。“我问她怎么变黑了,她说自己很喜欢跳舞,以前身体不允许,现在好了,天天到外面跳舞,就晒黑了。”在李洋看来,卓玛越来越漂亮了,这份漂亮源于她内心的自信。
“抬头挺胸”医疗公益项目彻底改写了卓玛的人生,让她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李洋下定决心,一定要让这个2019年开始的项目持续推进,惠及更多当地患者。“当时已有20余名患者在萧山区中医院接受了手术治疗,但脊柱畸形的覆盖面有限,我就想着是不是能增加病种。”于是,他大胆扩容项目,将救助范围从脊柱扩展到膝关节、髋关节畸形。
截至目前,该项目已开展16批次,投入援藏资金近350万元,1248名患者接受了初步筛查,181名患者成功治愈,并且按照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家庭经济情况等综合考量,建立了涵盖三类病种的973人待治疗大名单。
有敢为人先的精神,创新“揭榜援藏”机制
为了让这个项目走得更远,李洋琢磨出了更系统的办法。2023年4月,在他的推动下,杭州市卫健委与那曲色尼区签署《强化区域医疗卫生健康帮扶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启动“揭榜援藏”工作机制——将色尼区的医疗需求制成“榜单”,由杭州各级医院根据实际情况揭榜,内容涵盖疾病诊疗、培训进修、专科建设、设备捐赠、资金支持等方面。
创新需要敢为人先的精神,也需要一份毅力。李洋前期与杭州市卫健委沟通时,这一想法得到了领导的认可,但工作机制的推进需要各方力量,进展并不迅速。李洋没有放弃任何一次提建议的机会,在一次交流会上,他主动向领导申请用8分钟代替规定的3分钟发言,带着数据和案例阐述这一工作机制推进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我们不贪大求全,就解决小而急的问题。”
在一次次努力下,“揭榜援藏”工作得到了杭州市卫健委的大力支持。如今,四批次31项榜单已全部完成:141名患者得到跨区域救治,40余名医护人员接受培训,4家医院添置了价值160万元的设备,6万元常用药通过义诊送到了牧民手中。
“杭州的资源像活水,我们修通渠道就好。”李洋说,这种精准对接让帮扶更具可持续性,当地正从“输血”向“造血”转变。
李洋的付出也让当地老百姓铭记在心。返回富阳的前两天,有两位脊柱畸形患者的家属特意赶来感谢他。他当时坦言:“不好意思,我想不起来你们是哪位患者的家属。”但每位家属都记得他,记得这位将所有患者送上火车,并在临行前提醒他们注意事项的援藏干部。家属们告诉他,有了杭州援藏干部与“抬头挺胸”项目,他们的亲人才能拥有更健康、更快乐的生活,真的非常感谢。这一刻,李洋只觉得心里暖暖的,同时又多了一份牵挂。
三年援藏经历促他成长,也成为他面对新挑战的底气
回到富阳的第一晚,洗完澡的李洋坐在沙发上,上五年级的儿子原本在旁边看书,忽然默默靠在了他的大腿上。这个从未有过的动作,让李洋瞬间红了眼眶。“孩子从二年级到五年级,三年里我没怎么好好陪他,可他什么都没说。”对妻儿满怀愧疚的他,只想趁着休假多陪陪他们,弥补这三年的“陪伴空白”。
休假结束后,他将走上新岗位,面对新挑战,他表示并不畏惧。“这三年,我的心态和工作方法都发生了改变。”以前在医院或局里工作时,他未接触过基层,那曲的经历让他学会了“从需求倒推办法”。“基层有难题,本地解决不了就想其他办法,一环扣一环,不能等靠要。”
尤其是疫情期间,他几个月没回家,年底看电视剧时都会忍不住落泪。“身体上的累不算什么,心里的孤独和压力才最磨人。”但正是那段日子,让他明白“做成事的关键不是条件,而是决心”。
那些在雪域高原流过的汗、操过的心、帮过的人,早已融入李洋的生命。正如他所说:“援藏结束了,但那份牵挂和底气,会陪伴我很久很久。”
区卫健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李洋是该局派出的第二位援藏干部。从前辈手中接过接力棒,他在雪域高原续写着卫健人的担当。援藏不仅是人才与技术的输送,更是两地情谊的纽带,既为受援地留下了带不走的医疗力量,也让援藏干部在奉献中淬炼成长,这种双向奔赴的帮扶,正是援藏工作深远意义的生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