渌渚镇:逐“绿”前行绘新图
2025-07-17
2015年底,全省首场生态环境质量报告会在渌渚镇召开。转瞬十年,昨日,渌渚镇在年中人代会上首次向人大代表报告2025年上半年生态文明建设情况。
回首往日,曾经的渌渚江江水浑浊不堪,两岸小码头遍布、道路破损、扬尘漫天,而今碧水倒映着蓝天,两岸郁郁葱葱;曾经的“灰沙飞尘道”305省道,如今已成为一条兼具人文与自然之美的“梧桐孝道”;昔日矿地经综合利用,如今建起了“浙派民居”第一村——阆坞新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道路,渌渚镇上下求索,生态环境在变、产业结构在变、人的命运也在变——从“靠石头吃饭”到依托富阳区循环经济产业园,实现循环经济、绿色建材“两链”融合发展;从“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到开门见绿、移步皆景,实现美丽乡村、美丽经济蓬勃发展。渌渚的变化,是富阳生态文明建设的缩影,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浪潮中一朵夺目的小浪花。
从“配角”到“主角”
扛起保护生态环境政治责任
渌渚镇地处富阳西南部,富春江与渌渚江于此交汇,305省道贯穿全镇。因为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这里曾是远近闻名的“码头重镇”“建材之乡”。
“建材产业对镇财政税收的贡献度一度达到80%左右,全镇水泥产量占全区总产量的70%以上。”时间回溯至2014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靠石头吃饭”成为渌渚镇经济发展的主流。但是,矿山粉尘和码头运输带来的环境问题不容忽视,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成为渌渚百姓的向往和诉求。
“产业结构单一带来的最大问题——环境污染后遗症凸显出来,成为当时全镇发展最大的‘绊脚石’。”时任渌渚镇人大副主席的应为民回忆说,浑浊的渌渚江、狂飙的运输车辆、漫天的矿山粉尘和道路扬尘,不仅让老百姓叫苦不堪,还导致镇里招引的多个绿色生态产业“流产”。
改变势在必行。“从2014年新港防洪堤改造拆除小码头开始,渌渚镇党委政府便下定决心彻底整治各类乱象,保护生态环境。”应为民介绍,通过全面整治305省道、新港区块周边码头砂场等污染源,让大家发现只要肯下“狠功夫”,环境治理一定能取得成效。
“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本地区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负总责。”2015年1月1日,随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正式实施,如何从制度层面助推生态环境质量提升,成为各地党委政府的新课题。
2015年下半年,渌渚镇在区环保局的指导下,实施向社会公开通报环境质量和生态改善情况的制度,倒逼政府和企业主动承担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责任。同年12月25日,渌渚镇在全省率先召开生态环境质量报告会,真正将政府、企业以及公民个人置于社会监督之下,让许多领导干部和企业主“红了脸”“出了汗”。
2016年7月,渌渚镇人大率先将听取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汇报作为年中人代会的重要内容,又将环保专项工作纳入人大年度监督工作计划,进行专项监督,真正将环境保护基层监督落实到“最后一公里”。
“环境质量报告制度的落实,让大家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重在基层,乡镇是绝对的‘主角’。”应为民说。
从“单兵作战”到“全民参与”,保护生态环境化被动为主动
生态环境质量报告会不仅是一个向代表和群众汇报工作、主动接受监督的会议,更是一个集思广益、宣传动员、部门联动的会议。
2015年12月25日,在渌渚镇召开的全省首场生态环境质量报告会上,三位渌渚镇人大代表分别就305省道“路长制”长效机制建设、新农村建设设想、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情况发问,渌渚镇相关分管领导一一作答,并对下一步工作计划作出详尽的解释。
在报告会上设置互动提问环节,是渌渚镇的自选动作。时任渌渚镇镇长洪金元在接受《中国环境报》采访时表示,代表们的提问有些是政府本来就打算做的,有些是政府所忽略的,“民意代表工作方向,督促我们主动去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镇里主动抓,带动了村一级自觉抓。
区镇两级人大代表、阆坞村党委书记邵全民回忆说:“过去把矛盾上交,就可以落个清闲。但有了生态环境质量报告制度以后,村里的生态环境问题也要自己来管了。这样一来村里也有了压力,矿山粉尘、秸秆焚烧、道路粉尘、生活污水、垃圾分类等问题都要管起来。”
此外,为固化生态环境质量报告制度,细化责任、强化监督,助推生态环境质量有效提升,渌渚镇人大还探索出了一套自己的模式——“五个一”,即:开展一次问卷调查,摸清底数;开展一次专题视察,明确重点;听取一次政府环境质量专题报告,形成制度;开展一次专题询问和满意度测评,现场点评;形成一个提升环境质量的决议,长效管理。其中,重点是在人代会上表决通过的决议。
2016年,《关于渌渚镇全面推行“路长制”提升环境质量的决议》表决通过;2017年,《关于全面实施305省道精品线路工程提升环境质量的决议》表决通过;2018年,《关于全面推行“五长联治”提升环境质量的决议》表决通过;2019年,《关于全面推行“垃圾分类”提升环境质量的决议》表决通过。“从2016年开始,4年4个决议,每年一个重点,我们整整抓了4年。从此,305省道从南到北不再是灰蒙蒙的一片,富春江两岸不再只有‘半边脸’可以看。”应为民说,从借势借力在乡镇首推生态环境质量报告制度,用问题压力倒逼大家顺势干,再到化被动为主动,鼓励全民参与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政府由此摆脱了“单兵作战”桎梏。
从“报告”到“询问”,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发力
从2015年召开全省首场生态环境质量报告会,到2025年首次向人大代表报告全镇上半年度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渌渚镇始终将守护绿水青山的基层责任层层落地生根。
“1—5月,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118天,优良率80.8%,PM2.5平均浓度降至32.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1%,区控以上窄溪上港断面Ⅲ类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100%。”《渌渚镇关于2025年上半年生态文明建设情况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开篇的一组亮眼数据,犹如一幅生态长卷,展现出渌渚镇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喜人景象。
生态动能激活,经济转型步伐加快;生态颜值攻坚,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生态屏障织密,安全管控筑牢防线;生态家园提档,生活品质有序提升;生态治理深化,制度体系高效运转;生态共识凝聚,文化培育浸润人心。在全面落实中央及省、市、区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中,渌渚镇始终统筹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两手抓、两手硬”,让生态文明建设真正惠及老百姓。
为做好此次听取和审议工作,今年以来,渌渚镇人大积极组织代表赴四片区和企事业单位开展调研,通过走访、座谈、会商等形式,多方面收集意见和建议,为生态文明建设凝聚广泛的智慧和力量。
《报告》也没有回避困难和挑战:生态经济规模体量有待进一步壮大,绿色产业“链群”效应尚不突出,产业链条不够完善,带动能力有待增强;生态环境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政、企、村协同控制PM2.5和臭氧污染面临新挑战;生态环保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渠道和形式有待丰富,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有待增强……
如何推动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从生态环境质量报告到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报告,十年来,互动提问环节始终“辣味”十足。“产业园里主要处理的是各类垃圾,到底有没有污染,会不会影响村民健康?”“今年以来已经立案查处多起秸秆焚烧案件,我想问一下政府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方面到底做了哪些工作?”“我们阆坞的安置房已有近400户农户入住,但老百姓心里还是有一点担心,如何把这么漂亮的‘浙派民居’和经济产业发展相结合?”结合报告审议和询问情况,渌渚镇人大将认真汇总整理审议意见,并督促政府及有关部门抓好整改落实,着力做好“后半篇文章”。
“解决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问题,不是作一次报告、提一次建议就能解决,需要我们以实实在在的举措、久久为功的坚持来推动。”区人大代表孙林平表示,只有通过不断健全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报告制度,大家心往一处想、拧成一股绳,才能让生态文明建设走深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