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富阳法院一案入选全省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事)例

    2025-07-14

    近日,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与省工商业联合会联合发布了15个全省各地在健全长效机制、探索创新措施、开展护航行动、推进商会调解、设立共享法庭等方面的典型案(事)例,集中展现了浙江各地优化营商环境的创新实践与成果。其中,富阳区人民法院通过“法院+工商联”协同机制化解商事纠纷的案例成功入选,成为以法治智慧激活民营经济发展动能的生动范例。

    三年积案起风波 小微企业遇“生死劫”

    “这钱拖了三年多,我这小本生意实在等不起啊!”今年4月,陈某攥着一纸起诉状和借条到新登法庭起诉,言语间满是焦虑与无助。他怎么也想不到,这笔让他寝食难安的17万余元欠款,源于三年前一次看似顺利的“约定”。

    2022年,马某在商场经营皮草生意,因资金周转困难将拖欠陈某的货款转为借款,双方签订借条并约定还款计划。

    “当时他说资金周转不开,想把货款转成借款。”因与马某曾有愉快的合作,出于信任,陈某当时同意了,可随后约定的还款期限一次次被马某以各种理由拖延,这一拖便是三年。

    2025年,陈某的工厂急需资金采购原材料,这笔欠款成了关乎工厂生死的“救命钱”。“工人要发工资,原料商催得紧,再拿不到钱,不仅订单黄了,厂子都可能撑不下去了。”陈某多次上门催讨无果,只能抱着最后一丝希望走进新登法庭。

    此时的马某也陷入两难。他的仓库积压数千件皮草,春夏季是行业淡季,皮草销量不景气,手头无流动资金。“不是我不想还,是真没钱。仓库里的皮草值钱,但现在这个季节卖不出去。”马某在电话中向调解员诉苦,满是无奈。

    这场普通债务纠纷,背后牵扯着两家小微企业的生存危机,也折射出民营经济发展中面临的资金周转、经营周期等共性难题。

    法商协同解难题

    调解智慧化矛盾

    “这个案子不能简单走诉讼程序。”新登法庭承办法官在审阅案卷后,敏锐意识到案件的特殊性。按传统诉讼流程,从立案、开庭到判决至少需数月,届时陈某的工厂可能已因资金链断裂倒闭;马某若败诉,不仅要承担还款责任,还可能因信用受损影响后续经营,甚至面临资金链彻底断裂风险。更重要的是,两家企业原本有良好的合作基础,简单判决或许能解决眼前债务问题,却可能摧毁双方未来合作可能,不利于维护当地民营经济发展生态。

    考虑到案件的商事属性以及双方都有调解意愿,新登法庭及时委托新登商会调解员介入,开启了“法理与情理并行”的解纷之路。

    调解员接手案件后,第一时间研究案件事实,与承办法官沟通,在其指导下,结合借条、转账记录等证据,明确该纠纷本质是货款转借款,重点审查原始交易的真实性。确认事实无误后,调解员开始向双方当事人“背靠背”释法明理。

    调解员一面向马某阐明诚实信用原则以及诉讼判决后履行不能可能面临的执行措施;另一面又引导陈某考量皮草生意的经营特点,冷静理性地思考解决方案。

    马某提出因春夏季皮草销量不景气,希望5年分期还款。但陈某的工厂急需资金,坚持要求短期结清,双方因还款期限陷入僵局。

    承办法官与调解员讨论后,结合皮草生意“靠天吃饭”的特点,提出“按季节定节奏”的新思路。在调解员的沟通下,双方最终以11月入冬销售启动、农历春节前民间清账习惯及次年4月换季促销为还款节点,制定了“每年还三期,两年内还清”的还款方案,既缩短还款周期,又匹配了马某的资金回笼规律。

    “这个方案既给了我喘息空间,又让我有动力在旺季努力销售,争取早日还清欠款。”马某激动地说。

    线上签署提效能

    司法确认保履行

    就在双方就还款方案达成一致时,新的问题出现了。因马某人在外地店里抽不开身,无法到现场签署调解协议。如果等马某有空再来,就会耽误陈某工厂资金周转。

    “没关系,我们可以线上签!”调解员的话打消了双方顾虑。依新登商会共享法庭,调解员指导双方通过“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小程序进行线上签署调解笔录。从调解协议拟定、修改到最终确认,承办法官全程在线指导,确保每一条款合法合规。

    双方最终通过小程序完成电子签名并申请司法确认,使调解协议具备了强制执行力。一旦马某有任何一期没有按期足额履行,陈某就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彻底消除了陈某对“空协议”的担忧。

    “以前总觉得打官司麻烦,没想到现在调解这么方便,在手机上就能把事儿办了。”看到自己的电子签名成功出现在协议上时,陈某露出久违的笑容。

    远在外地的马某也感慨道:“法官和调解员不仅没把我当‘老赖’,还帮我想办法解决问题,这份信任我不能辜负。今年一定好好干,争取提前还清欠款。”

    典型引领树标杆

    协同机制显活力

    这起纠纷的成功化解,是司法机关、商事调解组织和企业共同努力的结果,不仅解决了双方企业实际困难,更是法商共融的生动实践,让两家小微企业重拾信任,向市场主体传递出“有矛盾找法、有问题靠法”的明确信号。从企业自身角度看,也避免了漫长的诉讼过程,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成本。

    本案例也充分展现了“法院+工商联”协同解纷机制的强大生命力。据统计,2025年以来,新登法庭联合当地工商联、商会已成功调解各类民商事案件50余起,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注入司法动力。

    “商会是企业的‘娘家人’,法院是公平正义的守护者,两者协同发力,才能更好地化解商事纠纷,优化营商环境。”新登法庭副庭长颜燕香表示:商会调解员熟悉行业规则和企业情况,能快速找到矛盾症结;法院提供法律支持和司法保障,确保调解结果合法且可执行。这种“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模式,不仅提高纠纷解决效率,更增强企业对法治环境的信心。

    此次富阳法院的案例入选全省典型,不仅是对富阳“法院+工商联”协同机制的肯定,更为全省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它向市场主体传递明确信号:遇到商业纠纷时,除了诉讼,调解也是高效、灵活、共赢的解决方式。

    随着这一机制不断完善,富阳正逐步构建多元化商事纠纷解决体系,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更公平、公正、和谐的法治环境。越来越多企业遇到纠纷时,会主动选择通过调解化解矛盾,既维护自身权益,又保住合作关系,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有机统一。

    未来,富阳法院将继续不断创新解纷模式,提升服务效能,用法治力量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让更多企业在这片沃土上安心经营、放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