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四年专职人民调解员,让剑拔弩张变握手言和 她用“四心”温暖一座城

    2025-07-08

    在富春街道的调解室里,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堆叠的卷宗上。“雅萍姐!”这个呼唤,几乎每天都会在这间办公室门口响起。这声呼唤的背后,是当事人将沉甸甸的信任交付,而回应这份信任的,是专职人民调解员倪雅萍十四年如一日的坚守与付出。在司法行政“工作前线”,她用“四心”调解法,在3000多个日夜中穿梭于各类纠纷之间,将法律的刚性与调解的温度巧妙融合,让无数剑拔弩张的冲突最终化作握手言和的温暖。去年,她在杭州市平安卫士关爱基金会组织的全市人民调解员活动中,获得人民调解员工作成绩突出个人三等奖。

    用耐心与贴心搭建沟通桥梁

    电话联系,这个看似再平常不过的小事,在倪雅萍眼中却是化解纠纷的重要突破口。“大部分当事人产生纠纷的原因均为沟通过程中的口角,甚至一些人仅仅是为了‘出一口气’才与对方发生争议。”倪雅萍说。“背靠背调解”是她应对此类矛盾的“武器”。

    发生在2024年3月的那起邻居纠纷,让倪雅萍记忆犹新。楼上的李某和楼下的寿某因楼道杂物堆放问题引发口角,双方情绪激动之下,争执竟升级为肢体冲突,寿某被推倒致轻伤一级。初次调解时,两人怒目相对,连坐在一起都难。倪雅萍启动“背靠背调解”模式,将双方分开十余次,逐个击破心结。

    “老李,远亲不如近邻,你家孩子放学常蹭寿阿姨的零食,这些好你都忘了吗?”面对李某,倪雅萍避开指责,从邻里情切入,温柔的话语渐渐抚平了李某心中的怨气。而对寿某,倪雅萍则以法明理:“寿大姐,索赔要合理,漫天要价反而会拖累自己,咱们得在法律的框架内解决问题。”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地解释相关法律条文,让寿某明白合理维权的重要性。

    在整个调解过程中,电话沟通、分头走访、迂回劝导……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实则是化解矛盾的关键。倪雅萍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情感医生”,精准地把握着双方的情绪脉搏。她知道,许多纠纷的起因不过是一时意气,若任由情绪发酵,小事便会酿成大祸。而“背靠背调解”恰似一剂缓释药,让当事人从对抗走向对话,最终双方就损害赔偿达成一致,曾经剑拔弩张的邻居,也重新找回了那份邻里温情。

    以细心与公心夯实专业底气

    初入行时,倪雅萍以为调解全靠“磨嘴皮子”,直到遇到一起遗产纠纷案,让她彻底改变了看法。当时,五兄妹为争夺老宅撕破脸,甚至扬言要对簿公堂。倪雅萍照旧准备用“亲情牌”劝和,然而老二一句“法条都没搞清,凭啥主持公道”,如同一记重锤,呛得她哑口无言。

    这次教训,就像一颗种子在倪雅萍心中生根发芽,她深刻地意识到,专业才是调解员的底气。从那以后,她一头扎进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中,啃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关于继承的全部内容。每一个晦涩难懂的法律条文,她都反复研读;每一个案例,她都仔细分析。她对照新规梳理出每人应得份额,还请来家族长辈见证,力求调解过程公平公正。

    在调解会上,倪雅萍手持整理好的资料逐条解释:“按照新规,尽主要赡养义务的老三可以多分10%。”清晰的条理、专业的解读,让兄妹渐渐沉默。最终,他们在调解协议上签字,这场剑拔弩张的遗产纠纷得以圆满解决。如今,倪雅萍的调解笔记已积攒了厚厚三大本,每一页都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案例要点和法律依据,这些笔记不仅是她工作的见证,更是不断提升专业素养的阶梯。

    让法律为弱势群体撑腰

    法律条文是冰冷的,但调解员的职责是为它注入温度。2024年9月,65岁的保洁工吴某的遭遇让倪雅萍揪心不已。吴某在工作中两次滑倒,共花去医疗费9万元,经鉴定,两次伤残等级分别为九级和十级,却因超龄无法认定工伤。面对这样的困境,吴某满心委屈与无助,而倪雅萍成了她唯一的希望。

    倪雅萍一边耐心安抚老人情绪,一边对照《民法典》逐项计算赔偿,力求为吴某争取到最大权益。那段时间,她的办公桌上一直摊着《民法典》和各类赔偿标准。

    经过不懈努力,倪雅萍最终帮吴某争取到了应有的权益。签协议时,吴某抹着眼泪,紧紧拉着倪雅萍的手说:“雅萍,你比亲人还上心。”这句质朴的话,让倪雅萍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调解员不仅要懂法,更要用法律为大家撑腰。

    十四年来,倪雅萍见证了太多愤怒化作叹息、泪水转为笑容。有人问她调解的秘籍是什么?她总是笑着说,无非就是“四心”——用耐心倾听委屈,让当事人感受到被尊重;用细心还原真相,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用贴心熨平裂痕,给予当事人温暖与关怀;用公心守护底线,确保每一次调解都公平公正。她始终相信,每解开一个矛盾结,社会就多一分温暖,而她愿意做那个一直坚守在调解一线,传递温暖的人。

    在富春街道的街头巷尾,在调解室里,倪雅萍用她的“四心”调解法,继续书写着属于基层调解员的动人故事,也为法治社会的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