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挥“预重整+重整”制度优势 让“沉睡”企业涅槃重生

    2025-06-26

    6月20日,东洲街道鸡笼山村,一个刚刚完成改造不久的厂区内秩序井然,即将上马的新项目为这片曾沉寂七年的土地奏响了重生序曲。就在几个月前,这里还是荒草漫过脚踝、蛛网结满窗棂的“工业废墟”,锈迹斑斑的设备在空厂房里沉默成岁月的注脚,静待一缕春风将其唤醒……

    停业七年,“沉睡”债务泥潭里的资产困局

    杭州富阳某配件公司成立于2006年2月,主营刹车片钢背制造。受经营困境与担保链风险拖累,自2017年4月起停止生产经营,累计牵涉12起执行案件,债务规模高达3000万元。

    进入执行程序后,执行法官迅速响应,全面梳理企业资产脉络。经查,公司核心资产仅为鸡笼山村的一处村集体建设用地租赁权及地上建筑,本案的土地及附属建筑无法办理权属登记手续,无法通过传统的执行拍卖处置变现,如何妥善处理厂房成为一道难题。

    “该配件公司厂房处于工业小区内,区位优越,交通便利,但无奈被困在权属障碍里。”执行团队发现,若按“预重整+重整”模式引入投资人,以支付重整对价破局土地房产处置困局,或许能让“沉睡资产”苏醒,有效化解执行难问题,从而保障债权人的权益。在富阳法院的释明下,该配件公司主动向法院提交预重整申请。

    精准破局,预重整助力企业涅槃“重生”

    2024年10月28日,富阳法院依申请启动该配件公司预重整程序。

    预重整启动后,在法院的指导下,临时管理人迅速开展接管以及清产核资工作,同步发布《意向投资人招募公告》,向社会公开招募意向投资人。

    当某意向方最初只愿租赁厂区时,管理人团队主动出击,“租厂房是隔靴搔痒,只有通过预重整+重整方式,才能厘清债权债务关系,让企业轻装上阵”,并深入剖析公司区位优势、重整价值、权益保障等。最终,至报名期满,该投资人报名并提交报价。

    同时,管理人秉持公开透明原则,广泛征求债权人意见,就投资人报价情况向债权人进行了初步意见征询,并根据债权人的反馈,与意向投资人进一步协商谈判,最终形成切实可行方案,取得了债权人的高度认可。

    2024年12月23日,该配件公司《预重整方案》经债权人会议表决高票通过,其后,重整投资人付清全部重整价款。普通债权人的清偿率从清算条件下的0%提升至重整条件下的9.88%。

    “停业七年的企业还能起死回生,原本都不抱希望能够拿到钱了,是法院和管理人的专业为我们最大限度地挽回了损失。”一位债权人感慨道。

    创新机制,42天完成企业重整

    2025年1月10日,富阳法院裁定该配件公司重整。管理人根据该重整方案制定《重整计划草案》,今年2月21日,富阳法院裁定批准该配件公司重整计划并终止重整程序。

    案件承办人,区法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杨洪富介绍:“本案从进入重整程序到批准重整计划仅历时42天,这充分展现了‘预重整+重整’机制的制度优势。”

    预重整期间,法院指导管理人高效推进程序,完成了全面资产核查、确定债权规模等工作,并通过公开招募确定意向投资人,迅速组织债权人会议表决通过《预重整方案》。进入重整程序后,预重整期间形成的成果在重整阶段继续沿用,将债权人及出资人作出表决的法律效果,延续到重整程序中,实现程序无缝衔接,极大提升重整效率。

    为实现债权人权益保障与投资人项目落地的双赢,管理人在《预重整方案》中创新性设置了“改造权”条款:投资人在支付对价后可立即启动厂区改造。这一设计既确保债权人利益,又满足投资人新项目快速落地的需求。至重整计划批准时,厂区改造已基本完成,实现“程序终结即投产”。

    如今,重整成功后的厂区终于迎来华丽转身,新项目即将投产……这一“腾笼换鸟”的转型升级,不仅盘活闲置资产,更将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增加税收收入。这是司法赋能实体经济的生动注脚,更是一座城市让“旧资产”焕发“新生命”的鲜活案例。

    “本案作为‘沉默企业’修复与出清改革的典型案例,展现了富阳法院在优化营商环境、服务实体经济方面的司法智慧。”杨洪富说,“接下来将进一步深化改革,为困境企业挽救和出清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富阳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