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荒地变公园 治理显温度

    2025-06-26

    “请你们一定要帮我们夸夸政府和施工单位,两个月时间就让我们小区外沿江一带从脏乱差的荒地变成了公园!”这些天,西郊半岛的小区居民都特别开心——困扰他们好几年的小区外沿江环境死角终于华丽变身,成为亲水公园,“小区建成那么多年,我们终于享受到了一线江景!”

    西郊半岛小区沿江环境实现蝶变

    沿江一带整改前荒地丛生

    整改后草坪绿意盎然

    难——居民入住近三年,开窗一片荒地

    西郊半岛小区位于北支江北岸,共有1112间住宅,目前入住率大约在30%。因为开发商遗留问题,小区周边环境一直没有整治,尤其是沿江一带,长期处于荒废窘境,不仅杂草丛生,还遍布偷倒的建筑垃圾、周边百姓违规垦种的菜地等,与小区内环境格格不入。

    “当初买房时就是看准了这里的一线江景,谁知道住进来快三年,江边仍旧是一片荒地,根本走不出去散步不说,还脏乱差,一塌糊涂。看看公望大桥过去、北支江沿岸改造得那么漂亮,再看看我们小区外面,真是心塞!”小区住户钱师傅说,“为了沿江这一块地方,我们业主是再三反映,但是因为涉及历史问题,物业、社区也都没有办法,只能继续向上反映。”

    浙江中大普惠物业有限公司驻西郊半岛小区物业经理李茂军介绍,按照规划,小区沿江是划入小区开发商红线范围的,为此,小区在沿江一面还建有三处进出通道,就是当初为了居民方便前往江边设计的。但由于沿江一直没有建好,三个通道也一直处于关闭状态。后来因为业主纷纷提出意见,物业只能在中间的通道装了一扇小门,再雇挖机简单挖了一条小路,供业主临时进出。

    “两年半来,业主群就没有停止过对沿江一带荒地的抱怨,我们物业除了安抚也无能为力。说实话, 不仅是业主气恼,我们也为了这块地方每天都心烦。”李茂军说。

    去年才调到新民社区任书记的何建儿也为此多方奔走。“因为历史遗留问题,这块待建区块变成‘三不管’地带,不仅是小区业主的困扰,也严重影响我们城市的面貌。从城区一直到北支江,富春江北岸的美丽到这里成了‘断档’。为此,我们不断在不同的场合反映,争取能解决这一问题。”

    快——设计、清理同步推进

    转机出现在今年初。西郊半岛外沿江景观带问题引起区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春节后便将其提上日程,由区领导牵头,多次组织相关部门现场视察并研究对策。3月下旬,区政府下发督办任务,由城建集团全力推进北支江北岸综合整治工程(第一大桥下至西郊半岛区块)建设。

    接到任务后,城建集团第一时间成立专项工作组,明确责任分工,组织精干力量,由基础公司建设、环养公司施工,于4月初同步启动方案深化设计与场地清表工作,争分夺秒推进整治进度。

    据业主代表王磊介绍,北支江北岸综合整治工程(第一大桥下至西郊半岛区块)全长约730米,面积约26500平方米,投资约500万元。整治分两步走,首先是清理场地内违规开垦的菜地和多年累积的杂草、垃圾,恢复场地原貌;在此基础上,再系统推进景观提升、绿化美化、照明亮化、挡墙修复、栏杆更新等核心工程。

    为节约时间,城建集团边组织人员清理场地,边加班加点出设计稿,将这一阶段压缩至半个月。“半个月时间里,我们进行前期沟通准备工作、劝退种菜居民、清理1万多立方米建筑垃圾、清除2万平方米杂草以及完成设计初稿等工作。之后再根据原有地形进行土方整形、绿化种植等作业,用时一个多月就完成大部分作业。”

    通——施工全过程公开

    “这一区块紧邻居民区,整治工作直接关系居民的生活品质,因此,我们完成设计初稿后,就要求设计师驻场,以征求各方意见后进一步完善设计稿。整个施工过程,我们通过社区公告、业主代表座谈会等多种形式,主动向周边小区居民介绍整治规划、预期效果及可能带来的短期不便,广泛收集居民对景观布局、设施配置等的具体需求和建议,让居民全程参与,实施全过程公开施工。”王磊说,“比如我们一开始的设计稿里有一些乔木,小区居民提出乔木长高后可能影响他们欣赏江景,因此,经过广泛的采纳意见,我们最后商定种植红梅为主,间隔种一些石榴、柿子树为辅,打造一个独具韵味的红梅公园。”

    针对居民关心的噪声、扬尘、出行影响等问题,城建集团在施工过程中也通过动态发布信息,及时调整局部作业时序,避开居民休息时段进行噪音较大工序,最大限度争取理解与支持,营造了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何建儿说,短短两个多月的施工过程,施工单位、社区、物业配合融洽,一有问题就及时沟通解决,居民有什么建议可以直接反映给施工单位,也可以通过社区、物业反映,即使无法实现的,施工单位也给予及时的说明和解释。“比如我们一开始提出增加无障碍通道,但是这一区域过于狭窄,且坡度较大,不具备建造无障碍通道的条件,施工单位解释后我们也都表示理解。现在工程接近尾声,居民评价都很不错,小区物业和业主还专门为城建集团送去了锦旗。”

    变——荒地蝶变红梅园

    记者在现场看到,目前工程已接近尾声,只剩最后的照明、栏杆等设施安装。经过整治,这一带实现了华丽蝶变——一株株枝干遒劲的红梅已孕育出绿芽,地上的草花已经长出一指高,新铺的草坪绿意盎然。原先的环境死角已彻底根治,变身如今的红梅公园,区域面貌焕然一新,不仅消除北支江北岸的景观“断点”,更成为景观带上的一个靓丽节点。同时,也为周边居民提供便捷舒适的健身散步、亲水观景场所,尤其是让西郊半岛小区告别了过去“开窗即荒地”的尴尬境地。

    西郊半岛小区业主汪先生难掩激动:“真的要感谢政府和施工单位,帮我们解决了困扰多年的难题。如今,小区居民晚上多了一项休闲,从如今已经敞开的小区沿江大门走到江边去散步,这个工程对我们来说,是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

    李茂军也表示,后续,小区物业将开通原先封闭的沿江三个通道,方便业主到江边休闲活动。

    区城建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北支江北岸(第一大桥下至西郊半岛)综合整治工程实质性地将高品质的“省优质公园”——北支江公园景观与服务功能向西延伸覆盖至此,让更多市民在家门口就能畅享绿色福利,这是城建集团用心用情办好民生实事的一次生动实践,也是“还江于民、造福于民”这一庄严承诺的再一次兑现。

    【短评】

    民生工程的“温度”在于直击痛点

    北支江北岸综合整治工程的快速落地与居民交口称赞,不仅是一次环境治理的成功案例,更折射出新时代民生工程的深层价值——以问题为导向的精准施策、以公开促共识的治理创新、以共建促共享的共治理念。

    民生工程的“温度”在于直击痛点。该工程直面居民长达数年的“开窗即荒地”困境,将脏乱差的环境死角转化为亲水公园,以“两个月焕新”的效率回应群众急难愁盼。这种“还江于民”的实践,打破了历史遗留问题的桎梏,彰显政府从“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的转变。工程不仅修复了生态,更修复了居民对公共治理的信任,成为“民心工程”的生动注脚。

    全过程公开是凝聚共识的“密钥”。从设计阶段邀请居民参与方案优化,到施工中动态发布信息、调整作业时序,城建集团以透明化管理打破“政府主导、群众旁观”的传统模式。这种“共建式”治理,既尊重群众需求,又避免“一刀切”的决策风险,为类似工程提供了可复制的参与式治理样本。

    北支江畔的荒地蝶变,不仅是环境治理的胜利,更是一堂生动的治理公开课。其价值在于:民生工程的温度与智慧,不仅在于硬件升级,更在于通过公开透明的治理机制,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合伙人”,最终实现“小工程撬动大共治”的良性循环。这种以民为本、协同共治的实践,正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