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文彪:把茶叶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2025-06-18
时至初夏,这一年的茶叶生意暂告段落,修剪过的茶园也已经郁郁葱葱。钱文彪仍每日待在茶园里,跟着工人师傅修剪茶蓬、施肥,精心打理的茶山到处生机勃勃。
“茶叶这篇文章我才刚开始做,还有很多要学习的东西,也有很多要去做的事。”坐在茶园半山腰的平台上,钱文彪一边沏茶一边说。茶叶,让这位在生意场上沉浮多年的中年人沉淀下来,也让他对从小到大在此生活的这片山林充满期待。
弃商从农
说到春建乡咸康村,很多人都知道这里盛产银矿、铅矿。但很少有人知道,早在宋代,咸康绿茶就已销往外地。后来,茶农在绿茶的基础上又制作出红茶康红,这里的“康”字就取自地名咸康。因为效益不比矿产,前些年,咸康虽还有茶园,但面积都不大,更没有专门种植茶叶的大户。
钱文彪家中也曾从事矿产开发,他自己则开了一家木制品加工厂。因为做事负责又热心,前些年,他还被选为村干部。2020年,钱文彪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承包了村里龙旗山上的150余亩毛竹山,逐片改造成生态茶园。
“下定决心转行的原因,一方面是我本身就有这个意向,从小在这里长大,也知道咸康的茶叶一直很好,不管是从事业规划还是家乡发展来说,我都想试一试;另一方面,春建乡这几年正在打造区域茶叶品牌,而我们咸康当时没有茶叶大户,响应乡里号召成了我迈出打造生态茶园第一步的催化剂。”
2020年下半年,钱文彪带着挖机队上山,挖毛竹、整山地、种茶树,龙旗山迎来从未有过的热火朝天景象。
生态茶园
半路出家,钱文彪既有一口气承包150亩山地的魄力,也有经商多年的小心谨慎。他指着山坡高处的茶园说:“为了试验这片山是否适合茶树生长,我选择分批种植,从第一年到第三年,每年种植20亩左右,到现在一共有70多亩茶园。品种以龙井43为主,还有白茶、从金华农科院引进的试验品种等。那一片是最早种的,去年试采,做了大约200斤茶叶试水,好评度还挺高的。”
钱文彪说,从承包山林开始,他就打定主意要走生态、健康路线,不用化学原料。“茶叶本身就属于中高端消费品,要在众多茶叶品牌里杀出一条路,就得有自己的特色。我选择的赛道就是健康,通过增加人工、使用有机肥等方式将用药量降到最低。你看,连草都是人工除的。当然,不用药也导致了开采时间要晚很多,对追求上市时间早的客户来说就不太有竞争力。好在去年试水之后我收到的反馈都不错,健康的理念打动了不少客户,今年春节期间就来向我订购了。”
有了去年“试营业”获得的客户认可,今年,钱文彪的“龙旗山茶”正式面市。尽管上市较晚,但价格并不比其他茶叶低,头茶一斤能卖到1700元左右。“今年前期温度低,不少茶园都挨冻了。我们的茶叶反而因为开采时间晚,完美避过了低温灾害,产量、品质都没有受到影响,开采的20亩茶园做出了400多斤干茶,市场反响不错。”
挖掘茶叶文化内涵
在龙旗山半山腰观景台,钱文彪向记者展示了自家茶叶的包装。因为他这两年都参加了春建乡“春”字牌评茶活动,并顺利通过评比,因此“龙旗山茶”得以用“春”字牌统一包装,不过他在包装里还是藏了自己的“小心思”。
打开“春”字牌包装礼盒,只见里面别出心裁地放置了精巧的仿古小卷轴。慢慢打开,里面是“龙旗山茶”的介绍。此外,钱文彪还邀请书画家专门创作了以茶为主题的书画作品,印刷成卷或制作成礼盒内的小物件。
“除了追求更好品质,我想做的第二篇文章就是通过文化赋能,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植入,把茶叶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这也是我在包装里加入这些元素的原因之一——既区别于其他茶叶,形成‘龙旗山茶’独特的品牌定位,也能更好地传承、推广茶文化。”钱文彪说。
钱文彪表示,随着近几年云南、四川等地绿茶的市场占有率不断上升,绿茶市场尤其是低端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但真正懂茶的一定还是会选择品质相对好的中高端茶叶。所以,他在进入茶叶赛道之初,便锚定了“健康”与“文化”。这不仅是应对市场的“法宝”,也是钱文彪弃商从农的初心——他始终记得幼时在村里茶山玩耍的日子,或许对茶叶的钟爱自那时便已刻入他的脑海。
“茶叶不只是农产品,而是连接自然、历史与人的媒介。”钱文彪一边泡开一盏自制的红茶一边说。在茶山上劳作了四载,这位新农人已经从最初的“小白”成长为可以自己炒茶、制茶的内行人。
钱文彪透露,接下来将寻求更多合作,在茶园引入民宿、露营等业态。同时,他还在积极对接资源,希望激活村里那些因为采摘时间太晚而少有人问津的群体种茶树价值。“‘康红’曾经那么有名,说明我们的老茶树是适合做红茶的。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村里这些老底子的资源活起来。”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