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美美与共
2025-06-09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年来,这一理念为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指明了方向,“守绿生金”的故事在浙江大地不断书写。
从壶源溪网红龙鳞坝到东梓关水墨江南,多年来,富阳始终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因村制宜,精准施策,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的嘱托,不断深化“千万工程”时代内涵,以改善人居环境为基本单元,以城乡风貌管控为主要抓手,以基础设施建设为路径,大力推进并实施农房改造、管线序化、村道提升三大行动,全域、全貌、全尺度打造现代版富春山居图,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实质性进展。当富阳经验沿瓯江溯源而上,在浙西南群山环抱的缙云,一场以山海协作为纽带的乡村振兴实践正从“盆景”演变为“风景”。
无中生有,“童话”照亮沉睡山村
晨雾中的缙云县溶江乡新西坑村,如同一幅刚醒来的油画:七彩房屋错落点缀在云栖湖畔,沙滩上的卡通游船随波轻荡,三五成群的游客举着手机在村道上拍照打卡……
“五年前,新西坑村条件比较落后,镇上很多店都不愿意跟我们村做生意。现在可不一样,我们也是远近闻名的网红村了。”新西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丁军伟站在湖岸,语气里透着自豪。
新西坑村地处缙云南乡,是一个仅有600多人口的偏僻山村,一直以来“藏在深闺无人知”。山水是优势,环境是基础,项目是推力。为打好翻身仗,丁军伟带领村两委“双管齐下”:一手狠抓环境整治,发动党员干部群众义务奋战100天,拆除360余处违建,清理垃圾,打造60余处“一米花园”和景观小品,让山村面貌焕然一新;一手全力争取项目,两年间,依托水库资源,成功引进省级团建基地等项目,水上乐园、亲子沙滩、环湖绿道、星空露营等旅游项目相继落地,村庄颜值与产业同步升级。
然而,在实施“彩色童话村”规划时,涉及家家户户的外墙改造引发诸多分歧:有的村民不同意改造,有的对颜色方案有异议。面对阻力,村两委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深夜回家只能住旅馆”成了常态。通过反复沟通解释和村民代表大会凝聚共识,村民的态度从最初的抵触、旁观,转变为理解、支持并主动参与。由此带来的,是村庄面貌、气质与村民文明素养的全面提升。
今年55岁的郑金亮家是村里的低保户。为了照顾残疾的妻子,郑金亮常年以打零工为生,一家人过得比较拮据。随着村里游客增多,郑金亮在村委帮助下,在村口开起了一家小小的杂货铺,又把家里闲置的5个房间租给村集体开民宿,他自己还考取了安全员证,被聘为水上乐园的安全员。“现在我们一家年收入超10万元,不用再靠低保过日子,游客多时,老婆也能给烧上一两桌农家菜。”郑金亮憨笑着擦拭货架,对未来的日子充满期待。
据悉,2024年,新西坑村累计接待游客8万余人,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21年的不足5万元上升到70余万元,30多位村民在家门口端起了“旅游饭碗”。
“乡村旅游这条路贵在持之以恒,必须不断向前探索。”缙云县溶江乡副乡长褚辰超介绍,2024年,为满足游客对高端住宿的需求,村里谋划建造“轻奢星空木屋”,但资金短缺让项目一度搁浅。关键时刻,富阳及时伸出援手,提供150万元项目资金支持,3幢配备12个床位的木屋项目得以落地。
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木屋上线即告满房。未来,新西坑村发展将继续立足“童话新西坑,运动云栖湖”总体定位,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打响特色旅游品牌,打造一个“宜居宜游、美景集聚、村民幸福”的示范村。
文旅融合,“绿道”激活孝慈基因
一条好溪村边绕,两岸青山郭外斜。与“无中生有”的新西坑村相比,缙云县五云街道周村村这个扼住仙都景区要道的村庄,可谓占尽地利。
周村村地处仙都口,风光绮丽,村内的“婆媳岩”景点广为人知;难得的是,村里还有着丰富的温泉资源。然而,虽有秀丽景色,但周村村内环境和基础设施却一言难尽。
“以前的周村村真的可以用‘脏、乱、差’来形容,村道连一个拖拉机都过不去,违规建造的房屋、围墙,未清理的垃圾常能见到。”村民陈宪说。
为了能更好利用周村村独特的旅游资源和地理位置优势,富阳与缙云因地制宜,制定了一条文旅融合的特色发展道路,计划依托慈孝文化和乡土资源,将周村村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宜文的乡村振兴示范点。2018年,随着富阳—缙云山海协作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园落地,总投资2000多万元、全长约6.7公里的仙都风情绿道,将该村拉进了腾飞的跑道。绿道路面宽敞整洁,自缙云仙都景区西入口(周村平板桥)开始,将婆媳岩、舅娇岩、小赤壁、鼎湖峰、朱潭山等景区串珠成链。
“这条绿道既是生态工程,更是经济经脉、文化经脉。”周村村党总支宣传委员李伟良指着仙都绿道说道。近年来,周村村攻坚克难,先后完成了缙云绿道三期、仙都景区创5A项目、潜明水库引水工程、亲亲家园至一亩地环境综合整治等政策处理工作;举办慈孝文化节和“慈孝文化”系列活动,宣传慈孝文化“金名片”,扩大周村知名度;成立乡贤会,凝聚人心,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改善乡村治理。
“自从有了山海协作工程的支持,村民们有了发展信心,不仅主动整治起了村容村貌,村风民风也持续向好,你看现在村庄多漂亮。”村里的变化,陈宪看在眼里、暖在心里。
村庄环境变好了、绿道通了,来周村村游玩的人越来越多,村里的产业开始“冒头”。在好溪河畔的缙音坊里,咖啡香气与丝竹声交织萦绕。这间由周村村著名乡贤、国家一级演员、浙江歌舞剧院首席歌唱家郑培钦开办的声乐工作室,如今成了制片人郑辉的新舞台。
2023年,这位土生土长的周村村人带着二十余年影视行业积淀返乡创业,相继打造民宿、轰趴馆和私厨后,又主动担起缙音坊的运营。“尤其绿道贯通后,村风村貌大改,不仅游客纷至沓来,很多在外工作的人也想回来、愿意回来了。”郑辉指向窗外树木掩映的步道说,曾经狭窄的河岸,如今已成为村民晨练、游客采风的“1314文化长廊”。此刻,这位影视老兵的镜头正转向家乡,也酝酿着向世界推介仙都的创作计划。
第三产业的兴盛,为这个村庄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村里造的农家乐和精品民宿都承包给个体户去经营了,每年能稳稳给村集体收入增加近30万元,村综合大楼租给康养中心,一年也有147万元的收入。”李伟良表示,在村风民风、人居环境以及文化生活的共同美化下,周村村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越来越多的人返乡创业。
“帮扶不是简单输血,而是激活乡村自我造血基因。”富春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缙云县政府办党组成员、副主任(挂职)汪洵表示,在乡村振兴示范点的建设过程中,富阳与缙云积极探索“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模式,聚焦产业振兴和百姓增收,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生态农业、民宿经济等新型业态。仅在其挂职期间,以周村村、岩下村、前路村和东里村等为代表的乡村振兴示范点累计实现游客接待量60余万人次,促进村集体和群众增收300多万元,帮助百姓实现家门口就业。下一步,将通过品牌化、规模化以及市场化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
【记者手记】
山海协作的精髓是什么?在新西坑村,保留夯土墙与现代色彩碰撞的张力;在周村村,让千年慈孝基因融入现代文旅——正是这种对地域文化的尊重,使富阳的“美丽经验”在缙云焕发新生。
当缙云的山水颜值不断转化为经济产值,一条“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振兴之路,正在浙西南的群山中迤逦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