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片剪一刀,药效受影响?这些服药误区你可能“中招”
2025-07-28
“医生,我吃的药怎么突然没效果了?是不是药房发错了?”前段时间,富阳中医骨伤医院西药房内,一位患者带着满脸焦虑找到主任沈佳炎。这看似寻常的疑问,却让药师再次看到公众对药品剂型与服用方法认知的盲区。
剪了一刀,药效打折
沈佳炎对当时的情景仍记忆犹新。他仔细核对患者手中的药品与处方,确认发出的正是医生开具的普拉克索缓释片,剂量也完全一致。“既然药品没问题,那问题是不是出在了服用方式上?”带着这个疑问,他耐心地向患者询问用药细节。
原来,医生为患者开具的普拉克索缓释片需每日服用一片,但患者自认为病情较轻,没必要按全剂量服用,便自作主张用剪刀将药片剪成三分之一服用。“这就是药效受影响的关键原因。”沈佳炎解释道,缓释片设计为24小时匀速释药,剪开后药物释放规律被破坏,可能导致药物提前释放完毕,后续血药浓度不足,无法维持疗效,比如降糖缓释片可能让血糖忽高忽低;还可能使药物释放不均匀,治疗效果时强时弱,像抗抑郁缓释片可能影响情绪稳定。
药不能“乱”用
不只是缓释片,肠溶片、控释片等特殊剂型表面覆盖有特殊包衣,碾碎或掰开服用会破坏结构,使药物失去长效作用,还可能刺激肠胃。胶囊剂的服用同样有讲究:部分患者因担心噎住而拆开胶囊服用,殊不知这样做可能带来双重风险——胶囊内的粉末或颗粒直接接触食道黏膜,可能造成局部刺激甚至灼伤。沈佳炎特别提醒:“口服固体制剂最好用适量温水送服,干吞可能损伤食道,用茶水、饮料送药则可能因成分相互作用影响药效。”
液体制剂的使用也暗藏“雷区”。止咳糖浆、混悬液等剂型常因用量不准影响疗效,尤其是儿童用药。“曾有家长凭感觉用汤匙给孩子喂药,结果剂量不足导致病情反复。”沈佳炎强调,液体制剂需使用专用量杯或刻度滴管量取,确保剂量准确,服用后不宜立即饮水,以免稀释药物浓度。
软膏、栓剂等外用剂型同样讲究方法:软膏需涂抹于清洁患处,避开破损皮肤;栓剂使用前应湿润其表面,确保顺利置入并保持正确姿势,避免药物滑出。
含片、泡腾片等特殊剂型暗藏“雷区”。含片需置于舌下或颊黏膜缓慢溶解,若直接吞服则无法发挥局部治疗作用;泡腾片需完全溶解于水后服用,直接口服可能产生大量气体,引发窒息风险。
药师特别提醒老年患者和儿童:吞咽困难者应避免强行吞服大体积药片,可咨询医生更换剂型;儿童用药需严格按说明书或医嘱操作,切勿随意调整剂量或混合服用。
“药品剂型的设计蕴含着科学原理,每种服用方法都关乎治疗效果。”沈佳炎呼吁,公众应主动学习用药知识,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或在用药前咨询药师,避免因服用不当而“吃错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