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扎根调解一线30多载 成功化解2300余个矛盾 基层调解员老赵的坚守之路

    2025-07-23

    在鹿山街道那间挂着“老赵调解工作室”牌子的房间里,总能看到一个忙碌的身影。他就是赵国钟,一位在调解一线坚守了30多载的专职人民调解员。30多年来,他以热忱为刃,剖解矛盾千结,用2300余个成功调解的故事,诠释着“把群众心结一一熨平”的初心。如今,群众口中一声声亲切的“老赵”,是对他最好的认可。

    2019年,到了退休年龄的赵国钟,没有选择在家安享晚年,而是毅然决定继续留在调解一线。2021年,他受聘成为富阳区鹿山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专职调解员,“老赵调解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这个不大的房间,从此成了群众排忧解难的“暖心驿站”,每天都在上演着化解矛盾、温暖人心的故事。去年,他在杭州市平安卫士关爱基金会组织的全市人民调解员活动中,获得人民调解员工作成绩突出个人三等奖。

    突发调解 需要与时间赛跑

    调解工作往往充满突发性,需要与时间赛跑,赵国钟对此深有体会。2022年9月,某工地突发意外事故,受害者家属情绪激动,场面一度十分混乱。赵国钟接到消息后,赶赴现场。

    刚到现场,家属们的哭声、指责声不绝于耳,项目方则在一旁面露难色。赵国钟一边安抚家属,一边与项目方沟通,试图让双方冷静下来。那天,他从白天一直沟通到深夜,整整十多个小时,喉咙都快哑了,却没能达成一致。

    第二天是国庆假期,赵国钟再次来到调解现场。他耐心地倾听双方的诉求,不断地在中间协调,可双方因赔偿金额僵持不下,一直调解到深夜还是没有进展。

    家属的悲伤、项目方的固执,像两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在赵国钟的心上,但他没有放弃。第三天,他重整思路,决定从法理和人情两个角度入手。他拿出相关法律条文,一条一条地给项目方分析责任:“你们看,根据这条规定,你们需要承担的责任是明确的……”随后,他又安抚家属情绪:“我特别理解你们的心情,但请相信我们,一定会兼顾实际情况,依法拟定最合适的方案。”

    就这样,他又持续调解了十个小时,终于促成了双方达成协议。当家属哽咽着说出“谢谢”时,赵国钟的心里涌起一股暖流,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他深刻体会到,调解员的坚守,就是用耐心焐热冰点,用执着守护安宁。

    家事调解

    唤醒“共同屋檐”的温情

    “清官难断家务事”,但赵国钟始终相信“解铃还须系铃人”。今年4月,村民王某和离婚十年却一直同住一个屋檐下的前妻张某,因为房屋拆迁的事闹得不可开交,还影响到了子女和邻居的正常生活。

    赵国钟介入调解后,经过几番沟通,发现两人之间虽然因为多年前未兑现的建房承诺有了信任裂痕,但还是存在一定感情基础。于是,他联合妇联开展“背靠背”调解。

    他先找到张某,和她聊起了孩子:“你看孩子们现在正是需要关爱和引导的时候,一个完整的家庭对他们的成长多重要,为了孩子,是不是也该多想想?”另一边,他又劝说王某:“你看,这么多年了,大家都不容易,不如你按月存点钱,和张某一起规划建房的事,给孩子们一个安稳的家。”

    在赵国钟的努力下,王某承诺会和张某共同处理拆迁事宜,并且按约履行经济责任,张某也放下了过往的芥蒂,两人决定给彼此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后来,赵国钟回访时得知,两人已经复婚,感情很稳定。这让他更加确信,婚姻调解的核心,是让双方看见“共同屋檐下”的希望。

    邻里调解

    让法律成为“定盘星”

    邻里之间的矛盾,看似小事,却关乎着大家的日常生活。赵国钟常说:“调解不是和稀泥,而是让法律成为‘定盘星’。”

    2024年7月,来女士的出租房因为楼上住户私自改造管道,两次遭遇污水倒灌,家里一片狼藉。来女士找物业讨说法,可物业却一再推诿责任,这让来女士既气愤又无奈。

    赵国钟接到调解请求后,立刻联合管道专家一起到现场实地勘察。他们利用内窥镜等专业设备,一点点排查,终于锁定了证据。随后,赵国钟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物业条例》等相关规定,向物业和楼上住户王某详细讲解他们的责任。

    “根据规定,物业有责任对小区内的公共设施进行维护和管理,这次事故,物业没有尽到监管责任,应该承担相应的赔偿。”赵国钟严肃地对物业负责人说。接着,他又对王某说:“你私自改造管道,违反了相关规定,造成损失,也需要承担责任。”

    最终,赵国钟提出了“阶梯式赔偿”方案:首次损失物业担六成、王某担四成,二次损失因王某未整改全由其承担。来女士成功拿到了12万元赔偿。该小区也因此建立了装修水电图纸报备制度,避免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

    经验传承

    用故事播撒法治种子

    30多年的调解工作,让赵国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觉得,这些经验应该让更多人受益。于是,他和同事合作,将参与调解的典型案例改编成《老赵说调解故事》,在街道公众号上连载,目前已经更新到16期。

    这些故事涵盖了劳动争议、家庭纠纷、邻里矛盾、物业问题等多个方面,把抽象的法理融入鲜活的案例中,让群众更容易理解。有网友留言说:“看故事学法律,比直接看条文明白多了。”这样的反馈,让赵国钟感到温暖,也更加坚定了他的想法: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讲法,才能让“遇事找法”深入人心。

    有人问赵国钟:“退休了还这么忙,图什么呢?”他总是笑着说:“当调解员,图的就是群众握手言和时的笑脸。”

    如今,赵国钟依然坚守在调解桌前,用三十多年如一日的热忱,化解着一个又一个矛盾。他说,未来,他还会继续在这里,让“枫桥经验”在基层长出更多“新枝丫”,用自己的力量,为群众带来更多安宁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