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封跨越千里的感谢信: “张帅可谓是最棒的”

    2025-07-17

    近日,富阳中医骨伤医院办公室桌上,一封来自北京的信格外醒目。信封上“致富阳中医骨伤医院张帅医师”的字迹笔力遒劲,拆开信笺,六十余岁的张大伯情真意切的话语跃然纸上:“历经三家知名医院,见过多位康复师,平心而论,张帅可谓是最棒的……”这封跨越千里的感谢信,不仅是对一位医生的礼赞,更藏着一段发生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简称“北医三院”)诊室里的温暖故事。

    进修路上的“额外牵挂”

    去年六月,富阳中医骨伤医院康复科康复治疗师张帅收拾好行囊,踏上了前往北医三院的进修之路。从事康复治疗六年多,他深知北京的医疗水平始终走在全国前列,“这是我第一次外出进修,每一天都想多学一点、多记一点”。

    在北医三院,诊室门口总是排着长队,来自天南海北的患者带着病痛与期盼,在走廊里焦灼等待。今年五月,刚做完肩袖巨大撕裂手术的张大伯就是其中之一。这位常年健身的老人,术后康复需求格外迫切,即便家对面就有康复医院,他仍坚持和老伴每天驱车四十多公里,到北医三院寻求更好的康复方案。

    但大医院也有大医院的难,全国各地蜂拥而至的患者,让挂号成了难题。张帅回忆道,当时,张大伯已在医院做过一次康复治疗,感觉效果一般,还想继续做治疗,但一直挂不上号。看着他在诊室门口等候,张帅有些不忍心,便主动上前询问,并给他做了康复治疗。之后,二人加了微信,张大伯有需要就来找张帅。经过多次康复治疗,张大伯感觉各功能部位都被高效锻炼,身体也舒服了不少。

    随着康复进展日益显著,张大伯越发想向这位素昧平生的年轻医师表达谢意。“小伙子,我请你吃顿便饭吧。”张帅闻言笑了笑:“大伯,您好好康复就是对我最好的感谢。”几次邀约被婉拒后,张大伯更想让他的这份医者仁心被看见。之后他反复向张帅打听所属医院的名称,先是拨通了富阳中医骨伤医院的电话,向院办工作人员细细讲述了张帅的耐心与专业。挂了电话后,又伏案写下那封感谢信,字里行间满是敬佩:“张帅虽然只是进修,远离单位,却始终认真履行医务人员的职责。他能这么优秀,背后一定是医院管理到位,是值得信赖的好医院。”

    这并非张帅在北京收获的第一份感谢。之前,还有一对来自吉林的夫妇因约不到号,在诊室门口从上午十点等到下午两三点。张帅忙完手头的工作,看到两人焦灼的神情,又一次主动上前询问病情,并给患者安排了康复治疗。治疗结束后,夫妇俩要塞给他一个红包,被他婉言谢绝:“我只是做了医生该做的事,你们大老远来求医不容易,能帮一把是一把。”

    他成了“富阳骨伤”

    在北京的“宣传大使”

    面对接踵而至的感谢,张帅总说自己“受之有愧”。“其实是我们医院的培养让我有了底气。”他坦言,在富阳中医骨伤医院工作的六年里,“精诚为民”的意识早已刻进骨子里。

    进修期间,张帅不仅是学习者,更成了富阳中医骨伤医院的“宣传大使”。一位来自河南的踝足骨折患者,在接受他的治疗后恢复良好,特意打听:“张医师,您是哪个医院的?我想跟您回去继续康复。”每当这时,张帅总会骄傲地介绍:“我来自富阳中医骨伤医院,我们那儿的康复技术和服务,一点不比大城市差。”

    这些细节,让张帅对“医者”二字有了更深的理解。“在北大三院进修,我学到了前沿的康复技术;但更让我自豪的是,能让全国各地的患者知道,我们富阳中医骨伤医院有好医生、有好服务。”他感慨道,浙江“最多跑一次”的改革理念早已融入医疗服务,“我们习惯了站在患者角度想问题,他们少跑一趟路、少等一分钟,都是我们该做的。”

    当这封感谢信送到富阳中医骨伤医院办公室时,大家都为张帅感到骄傲。“这不仅是对张帅个人的肯定,更是对我们医院康复科专业实力、对全院医德医风的认可。”富阳中医骨伤医院相关负责人语气里满是欣慰,“张帅在千里之外,用行动诠释了‘富阳骨伤’的精神,这就是最好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