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中午外出热晕在地,有人舍不得开空调昏迷……注意!接连有人因热射病送医

    2025-07-15

    上周,60多岁的张阿姨(化名)从区中医院ICU转入普通病房,看着窗外倾盆而下的大雨,她露出了劫后余生的笑容。“这天气终于凉快了一些,我是再也不敢在大热天出门了。”就在一周前,她因在高温下外出,突发热射病,体温计直接“爆表”,经过医护人员连续7天的全力抢救才闯过“生死关”。

    老人在大中午外出,结果被热晕在地

    事情发生在7月1日中午,当时室外温度接近40℃,空气仿佛都要被点燃了。张阿姨患有帕金森综合征多年,平时出门都小心谨慎,但当日因有急事,需出门一趟,“想着很快就能办完事,大中午热一点也没事”。未料到,一段时间的暴晒很快让她感到头晕目眩,接着便体力不支摔倒在地。

    也不知过了多久,终于有路人经过那边,发现了晕倒在地的她,当即拨打110、120电话求助。随后赶到的120救护车紧急将她送往区中医院急诊科抢救室治疗。

    “患者被送到时全身滚烫,像个小火炉。”区中医院急诊科主任丁国荣至今记忆犹新。医护人员第一时间监测核心体温,仪器屏幕上跳出的“HIGH”字样让在场所有人都心头一紧——这意味着体温已超过设备测量上限42℃。“从业这么多年,这是我们第一次碰到体温计‘爆表’的热射病患者。”丁国荣坦言,当时大家都捏了一把汗。

    结合张阿姨高温环境暴露史以及意识障碍、皮肤干燥无汗等典型症状,急诊团队诊断为热射病。丁国荣解释,热射病作为重症中暑的最危重阶段,核心体温超过40℃就会触发双重致命机制:一方面高温直接破坏细胞膜,导致心、肝、肾等多器官像被“煮过”一样逐渐衰竭;另一方面体内会掀起“炎症风暴”,大量炎症因子如同失控的士兵,对自身组织发起猛烈攻击。

    一场与死神的赛跑就此展开。急诊科迅速启动绿色通道,医护人员分工协作:脱去患者衣物后用冰毯包裹全身,在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密集处放置冰袋,同时快速输注冰盐水进行体内降温;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保障呼吸通畅,两条静脉通道同步建立,严密监测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紧急抽血化验结果显示,张阿姨的肝肾功能已出现损伤迹象,凝血功能也开始紊乱,多器官保护方案随即启动。

    经过初步抢救,稳住生命体征后,张阿姨当天就被转入ICU接受高级生命支持。在接下来的7天里,医护团队日夜守护,精准调整治疗,直到7月8日,各项指标趋于稳定的她终于转出ICU,进入普通病房继续观察。

    室内捂被不开空调,老人昏迷险丧命

    丁国荣说,上个月他们还接诊了一个热射病患者,同样也是一个老人。

    “老人平时特别节俭,入夏后气温一路攀升,他却坚持不开空调,说‘忍忍就过去了’。”丁国荣回忆,更让人揪心的是,即便在闷热的家里,老人依旧盖着厚厚的棉被睡觉。当家人发现时,老人已昏迷不醒,触摸身体时感觉异常滚烫,赶紧拨打了急救电话。

    送到医院时,老人已出现严重意识障碍,呼唤无反应,体温监测超过40℃。急诊团队立即为他进行气管插管通气,转入ICU后采取与张阿姨类似的综合救治方案。“好在送医及时,没有出现不可逆的器官损伤。”丁国荣说。经过多天治疗,老人成功脱离呼吸机,转至普通病房康复,出院时反复向家人保证“以后再也不敢省那点电费了”。

    这个案例让医护人员格外感慨:“很多人以为热射病只发生在户外,其实闷热的室内环境更危险,尤其是对老年人。”丁国荣解释,老年人新陈代谢较慢,体温调节能力退化,对温度变化的敏感度比年轻人低30%左右,往往感觉到明显不适时,体内热量已悄悄蓄积到危险程度。加上部分老人节俭成性,高温天宁愿忍受闷热也不开空调,甚至还保持着春秋季的穿衣盖被习惯,极易成为热射病的“攻击目标”。

    丁国荣特别强调:“热射病抢救有‘黄金30分钟’之说,每拖延一分钟,器官损伤风险就增加一分,及时降温送医是挽救生命的关键。”一旦发现有人出现高热、头晕、恶心、抽搐甚至昏迷等中暑症状,要立即采取急救措施:迅速将患者转移至阴凉通风处,用凉水擦拭全身或用风扇降温,同时拨打120急救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