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城社区在停车场里 设了一个“农贸市场”
2025-07-01
“自己种的黄瓜,早上刚刚摘的,要不要来一点。”6月30日清晨,记者来到东洲街道逸城社区,这里的生态停车场内有一个小型的“农贸市场”——这是经过治理后的自产自销便民区。这里划设了18个标准摊位,配备分类垃圾桶,既避开主干道,又为摊贩安下“家”。
此前菜农占道经营引发不少问题
“以前城管一来,我们就跑,城管一走,我们又回来,像捉迷藏一样。”菜农吕大伯蹲在自家摊位前整理着蔬菜,道出了菜农摊贩曾经的生存困境。记者了解到,原来这些菜农都在社区的中心道路摆摊。“那边人流量多,生意比较好。”吕大伯说,像他这样固定的摊位大概有15个,还有四五家偶尔来卖的,最多的时候,一条路上有20多家摊贩,确实会对道路造成拥堵。
长期以来,占道经营导致的交通拥堵、校车停靠难、剐蹭纠纷频发等问题,让居民生活品质与摊贩生计保障陷入两难困局。如何既让菜农有生计,又让社区有秩序?
逸城社区以党建为引领,构建起社区、物业、城管三方协同的治理矩阵。逸城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许敏表示,在逸城社区居住的有很多外来务工人口,年轻的打工人在富阳成家立业,有了小孩,便把父母也接来帮忙带孩子。“刚好我们社区附近有空地,而他们也保留着老一辈的生活习惯,就种点菜,自己吃不掉的就拿来卖。”许敏说,“我们连续蹲点停车场,发现80%摊贩是周边自耕农,售卖时令蔬菜只为补贴家用。”
社区将生态停车场闲置区域改造成便民专区
治理不能只靠“堵”,更要“疏”出一条生路。于是,社区将生态停车场边缘的闲置区域改造成100平方米的便民专区,划设18个标准摊位,配备分类垃圾桶,既避开主干道,又为摊贩安下“家”。
同步出台的《自产自销点管理规定》明确经营时段、卫生标准,由社区、城管、物业组成10人联合巡查队,以“首次提醒、二次扣分、三次清退”的柔性执法传递规则温度。
治理成效的持续巩固,得益于“党建+自治”的深度融合。社区党支部牵头建立“1+3+N”协同机制:1个党支部统筹协调,城管中队、物业公司、业委会三方联动,党员骨干、摊主代表、居民志愿者等参与。
许敏透露,后续社区将诚邀诚信经营、表现突出的摊主担任“自治联络员”,这些联络员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全体摊贩实现自我管理、相互监督。
同时,摊主们还将共同参与制订《文明经营公约》,推动管理模式从传统的“单向管理”向更具互动性、协同性的“双向共治”转变。
“以前买菜像‘闯关游戏’,现在停车、买菜两不误。”居民张阿姨的感慨,折射出治理创新带来的民生温度。东洲街道逸城社区的实践证明,基层治理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需要以“绣花功夫”倾听民意、以“系统思维”平衡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