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亏了城乡居民体检 84岁老人查出心梗 47分钟“生死救援”
2025-06-19
前日,84岁的陈大爷在区二院心内科病房里感慨:“要不是体检时查出心梗,我恐怕早就没了。”这位经历生死考验的老人,如今生命体征平稳,正接受住院观察。
心电图揪出“沉默杀手”
这场与死神的赛跑,始于一次普通的农民体检。
6月9日上午,陈大爷来到万市社卫中心参加体检,心电图检查显示异常。尽管老人自述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却无胸闷、胸痛等典型症状,社卫中心医生还是立即通过远程会诊与区二院心电图室联动,“V1-V6导联显著抬高”——这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典型指征。“平时就觉得身体弱,累了也没当回事。”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陈大爷仍有些后怕。
8点50分,急性广泛前壁心梗的诊断被确认。区二院心内科主任李雪锋电话询问生命体征,仔细评估后当即给出“绕行急诊室至导管室”的抢救方案:“跳过急诊常规检查和手续,直接送介入手术室!”9点14分,120救护车从万市社卫中心出发,9点40分到达区二院导管室行急诊PCI手术,21分钟后血管打通,全程仅47分钟。术中医生发现,老人冠状动脉多处严重狭窄且血管脆弱,若再延误,猝死风险极高。目前,陈大爷生命体征平稳,仍在心内科住院观察。
记者从万市社卫中心了解到,今年万市辖区参加城乡居民体检的人员有9000余人,目前已有3000余人参加体检,其中33人体检异常值为A类,全部通知到位,已完成进一步复查的有20人。预计7月中旬将完成所有体检工作。
一周接诊6例心梗
“陈大爷是幸运的,若在家中发病,抢救成功率极低。”李雪锋透露,近一周区二院心内科已连续接诊6例心梗患者,年龄最小51岁,最大94岁,其中三分之一伴有糖尿病史。“天气一冷一热,血管容易受刺激痉挛,加上基础病影响,高危人群尤其危险。”他指出,糖尿病患者因神经病变可能削弱疼痛感知,像陈大爷这样“无痛性心梗”的情况并不罕见,而身体疲乏、莫名心悸等“非典型症状”常被忽视。
除陈大爷由社卫中心转诊外,其余患者均因出现不适症状及时就医。“这说明公众对心梗的认知在提升。”李雪锋表示,但仍有部分患者因“忍一忍”“先吃药观察”等想法耽误救治。而数据显示,心肌缺血20-30分钟后会出现不可逆坏死,每延迟1分钟抢救,生存率下降7%-10%。
值得关注的是,心梗患者日益年轻化。李雪锋表示,他接诊的最年轻心梗患者是27岁的小伙子,深究病因,他认为与个人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有关。“这名小伙子非常喜欢喝饮料,口渴了不会想到喝水而是喝饮料解渴。平时也不爱运动,就喜欢打打游戏,游戏一打,通常日夜颠倒,这一系列因素都是导致心梗发生的原因。”他强调,“心梗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年轻人生活习惯差、老年人忽视基础疾病管理,都可能成为诱因。”
医共体联动筑牢“心”防线
“陈大爷能成功获救,关键在于社卫中心的快速识别与医共体联动。”区二院常务副院长董晓明介绍,该院通过医共体建设,已为辖区6家社卫中心搭建起心血管急救网络:组建包含100余名社区医生的病例分享群,定期开展介入技术观摩培训,并建立远程心电图会诊机制等。
就在不久前,区二院还完成了首例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标志着心血管诊疗技术再上新台阶。“我们正通过‘传帮带’培养基层骨干,让急救绿色通道延伸到社区。”董晓明表示,未来将进一步强化区域医疗中心的技术辐射作用,织密心血管急危重症救治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