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周社区:手工坊里编织幸福生活

    2025-06-18

    在富春街道后周社区,一座原本门可罗雀的老年活动中心,如今每天清晨便传来此起彼伏的欢声笑语。这里,二孩宝妈陈阿姨每天下午三点半准时“收工”去接娃,残障青年小张专注地组装着自拍杆零件,退休在家的徐阿姨戒掉了手机每天准时来“上班”,退休网格员巴柳萍麻利地记着账目……这个由社区组织发起的“手工坊”,正悄然改变着这个流动人口占比超80%的社区生态。

    社区建起了来料加工手工坊

    后周社区辖区内多出租房,流动人口众多。据统计,社区8000余住户中,本地居民仅1300余人,其余均为流动人口。再加上退休人员也有不少,导致社区闲散劳动力较多。

    “社区成立以来,经常有居民来社区问有没有工作,但又无法保证正常坐班时间。比如说需要照顾孩子的宝妈、跟着家人来富阳的外地家庭主妇、已经在打零工但工作量不够的、残疾人士以及退休在家但经常有事儿的。开始我们只是针对某个人去帮助介绍工作,时间长了,我就想有没有一种办法,帮助这一类人群实现家门口就业,又不需要坐班的。”后周社区党总支书记俞幼平说,“说来也巧,我把这个想法和社区工作人员说了之后,刚退休的社区网格员巴柳萍就提出她所在的鹿山街道蒋家村有来料加工的零活。于是我们商量,咱们社区也可以组织这些闲散劳动力来做来料加工。去年底,我们社区出面,主动去对接提供来料加工活的企业。然后建起微信群,把来社区登记过要打零工的人全部拉进来,先摸了一轮底,并将接下来我们打算做来料加工零工的想法和大家说了,大家都同意这个主意。”

    由于来料加工需要大量场地堆放材料、成品,社区决定将利用率不高的老年活动中心使用起来,成为社区的“手工坊”。“老年活动中心开放以来,只有下午偶尔有老人去打麻将,平时基本都是空闲的,手工坊放在那里正好实现‘一室多用’。”俞幼平说。

    一个月可提高收入500元

    走进手工坊,原本打牌的小方桌如今变成了大大的工作台,每个工作台前都三三两两地坐着不同年龄的社区居民,有条不紊地忙着手上的活计。空地上则堆满了一袋袋材料和成品,每一只成品袋里都放着各自的姓名签。

    二孩宝妈陈女士用手机播放着音乐,边忙碌边介绍:“我家小的才上三年级,还需要接送、照顾。婆婆去年摔伤之后,我只能辞去了超市的固定工作,回家照顾家庭。现在有了手工坊,我不光可以照顾家里,还可以利用空余时间赚点钱补贴家用。”陈女士说,现在周一到周五,几乎每天上午送娃上学之后就会到手工坊来干活,中午回去做饭,吃完之后再过来,干到下午3点左右“下班”去接娃。

    外地人胡阿姨是一位家政从业者,她来手工坊的工作时间更不固定,在保证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她一般上午10点半到手工坊,下午2点半去上班,晚上下班后又继续来做手工活。“不干活也是空着,还不如来这里做点手工,也不怎么累,还能多一点收入。”

    像陈女士、胡阿姨这样利用空余时间来干活的还有不少。手工坊筹建起来后,巴柳萍自愿承担起负责人和对接人。她介绍,半年来,手工坊基本步入正轨。“提高收入是我们最初也是最重要的出发点。接到订单后,我们就会把订单信息、制作方法发送到群里,想做的可以到手工坊来现场做,也可以领材料回家做。做完的成品统一由我们把关、记账。企业也很欢迎我们这样有组织的订单,可以为他们节省大量验货、把关、结算的工作。你看这些账本,每家企业一本,里面每个人做了多少都有记录。我们粗略统计,一个月下来,一个人可以增收500元以上,做得快的人增收更多。”

    “成功戒了手机瘾”

    贴商标、编织手提袋、组装自拍杆、组装圆珠笔……手工坊的工作难度不大,稍加培训即可上手。也正因此,手工坊里不光有为了生计的人,还有很多人是为了情绪价值来的。

    退休的徐阿姨就对手工坊赞不绝口。“我退休以后天天在家里就是刷手机。早上搞好卫生就一边在手机上玩游戏、一边在平板上看短剧,就这样刷一天。因为一直打游戏,手机只能一直插着充电,我老公经常说我要触电了,但是不刷手机我也实在不知道能做什么。直到前几个月,俞书记特地打电话喊我到手工坊来看看,结果一下就喜欢上了这里。现在我每天早上就过来,中饭和姐妹们在这里热饭吃,一直干到傍晚,有时候晚上也继续来。现在我是彻底戒掉了手机瘾,一天下来,手机还有80%的电量。赚钱多少是其次的,主要是这里氛围好,每天都很开心。就连我老公都不去打麻将了,宁愿在这里做手工。”

    患有轻度智力障碍的小张也是这里的“常驻人员”。过去,他整日待在家里,现在几乎每天都会在妈妈的陪同下到这里来做一会儿手工活。经过几个月相处,如今,小伙子不仅意识到了自身的价值,也明显变得乐观积极了。

    “以前我们社区很多退休人员没事干就是打打麻将、玩玩手机,现在手工坊为他们提供了新的生活方式。就连老年活动中心的麻将桌也是一减再减,现在只剩下一张了。而且做手工会‘传染’,人带人的,越来越多。大家有伴,积极性就更高了。”俞幼平说,“端午节我们还发了放假3天的通知,结果嘛,每天还是有很多人来手工坊里干活——放在半年前,我们也没想到手工坊会这么受欢迎”。

    居民的“共富工坊”

    如今,手工坊微信群人数已有100多人,年龄跨度从20多岁到70多岁。手工坊已不只为后周社区的居民提供工作,而是辐射到更多社区,就连鹿山街道都有人每天去后周社区手工坊“报到”。原来空空荡荡的老年活动中心,现在每天都是满满当当,还向边上的外卖小哥驿站借用了一块场地。除了后周社区的老年活动中心,手工坊还在残疾人之家建了“分站”,不定期地将一些简单的订单材料送过去供残疾人制作。

    短短半年时间,手工坊成为了居民实实在在的“共富工坊”。

    巴柳萍说,如今,手工坊在富阳的来料加工行业里已有了一定的名声,基本不需要社区再去找企业,而是企业主动来对接订单。手工坊实现了社区闲散劳动力与用工企业的双向奔赴。

    “社区治理的难题需要我们社区工作者用心、用情去化解。我很高兴的是,手工坊不光解决了闲散劳动力就业问题,还提升了我们社区的凝聚力。很多人都说,有了这个手工坊,居民之间的交流沟通增多了,互帮互助也多了,大家一起赶工也让人觉得特别温馨,社区更像一个大家庭了。”俞幼平笑着说。

    暮色中,手工坊的灯光渐次亮起,吃完晚饭的居民陆续回到这里继续忙碌。这座温暖的手工坊里,一双双巧手正在编织着属于后周社区的幸福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