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建共治共享 绘就现代治理新图景 ——富阳撤市建区十周年综述④

    2025-02-25

    基层社会治理,既是撬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支点,也是丈量民生温度的标尺。

    2015年2月,富阳撤市设区挂牌,开启融杭新篇章。从单向管控到多元共治,从刚性约束到刚柔并济,从末端处置到源头疏解……十年间,富阳以撤市建区为契机,紧扣“共建共治共享”目标,将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理念融入城乡肌理,推动“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深刻跃迁。

    截至目前,富阳已实现平安建设“十九连冠”,捧回“二星平安金鼎”,连续五年获评最具幸福感城区。


    全市人大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工作现场会在春江街道八一村举行(资料图)


    党建领航 织密基层治理“一张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在社会基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枫桥经验”历经 60 余年创新发展,始终不变的是“党建统领”这一核心密码。

    社区是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中的基础单元。2018年,富阳聚焦社区统筹力量不足、资源调配欠缺等问题,将机关单位与社区“组团捆绑”,创新推出社区“大党委制”,切实为社区解决一大批难点、堵点问题。特别是在疫情防控、亚运保障等关键时期,社区大党委单位出人出力,为社区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有力支撑。

    为了将社区“大党委制”的好经验好做法从党组织作用发挥延展至党员个人先锋模范作用发挥,2023年11月,区委组织部发布《关于建立“三岗”服务机制 推动在职党员进社区当先锋作表率的通知》。根据《通知》要求,富阳 1.63 万名在职党员到居住地所在社区和大党委结对社区报到,站好“承诺岗、服务岗、专业岗”。“‘党员进社区’为社区工作增添了底气。”富春街道金秋社区负责人介绍,随着金汇之城酒店式公寓交付入住和今慧城综合体开业,社区常住人口急剧增加,遇上大排查大走访任务,社区原有的十多名社工力量显得捉襟见肘。有了在职党员的协助后,原本需要一周时间才能完成的重点场所排查工作,仅用 4 天就结束了。

    除了纵向联合推出“大党委制”,富阳还横向整合,积极探索区域化“街区式”党建。2024 年 4 月,银湖街道将彩虹社区、高桥社区、新联社区三个社区党支部组织起来,联合社区大党委共建力量,成立“街区式”党建试点小组,探索资源圈、服务圈、治理圈、互动圈“四圈共建”新路径,推动街区共建共治共融共享。此举不仅实现了便民服务事项的“异地受理、跨社联办”,还共享了社区资源,实现社区基层党建工作由“独角戏”向“大合唱”的转变。

    从推出基层党组织“堡垒指数”到在职党员进社区“双报到”,从“社区大党委制”到“百日解难行动”,从“网格议事 双线联动”闭环机制到创新区域化“街区式”党建……十年来,富阳主动适应基层党建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有效途径,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持续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党建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自治筑基 激发多元共治“内生力”

    人民群众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最广参与者、最大受益者、最终评判者。只有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才能不断激发社会治理的内生动力。

    察民意、聚民智,在富阳,“小队会”已成为激活基层民主的关键载体。“小队会”原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出现之前,乡村生产队组织农户召开的部署农业生产、解决生产生活问题、化解矛盾纠纷的一种管理方式。2018 年 3 月,春江村两委为解决乡村治理难题、探索创新村民议事模式,率先重启“小队会”。“小队会”把议事主场和主动权交给群众,以村民小组为单位,由人大代表、居民议事会成员会同村两委确定时间、地点、人员,定期轮流召开。

    此后,新桐乡的“桐心直通车”、渔山乡的“渔浦议事”、春建乡的“茶乡夜话”、万市镇的“杏福民声”、洞桥镇的“营地夜话”……一批基层特色民生议事品牌不断涌现。截至 2024年,富阳24个乡镇(街道)人大共组织基层议事特色活动1900余场,9300余人(次)参与其中。这种“一线发现问题—民主协商解题—跟踪监督问效”的闭环机制,让“人民当家作主”具象化为可感知的治理实践。正如春江街道民主村村民所言,“过去觉得人大代表离我们很远,现在他们带着问题清单来开会,我们提的建议真能变成村里的柏油路、健身公园”。

    政治协商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形式,也是凝聚智慧、增进共识、促进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途径。

    常绿镇位于富阳区东南面,地处“诸萧富”三地交界,辖区内企业数量小、规模小,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谋生,常住人口中老人和妇女占比很高。去年,富阳区常绿镇和萧山区楼塔镇召开了一次跨区民生议事堂:两地区政协领导、镇党委书记及政协委员履职小组围绕当地共富工坊做大做强问题,从机制、资源、融合、培训等方面开展协商讨论,为品牌提升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

    “以前办不成的事情,现在聚到民生议事堂一起讨论,问题解决了,街坊邻居的关系也更融洽了。”2023年,《人民日报》聚焦富阳民生议事堂做法,富春街道后周社区的相关经验做法得到充分肯定。但这只是区政协架好“连心桥”、当好“贴心人”的一个缩影。

    2023 年以来,按照“不建机构建机制”要求,富阳区政协深化推进民生议事堂、委员工作室、社情民意信息联系点“三位一体”和协商驿站建设,指导乡镇(街道)规范开展“2+4+X”基层民主协商活动,涌现“灵听民声·桥接民意”“合心合拍”“万事好商量”等一大批基层协商品牌,创新“周五接待群众”“移动协商”“青少年模拟协商”等一大批基层协商形式。东洲街道民生议事堂被评为首批“杭州市政协新时代协商民主实践中心实践基地”,协商案例收录于新华社政论片《中国的民主》并在全国两会期间播出。

    基层自治不是简单的“放权让利”。十年实践,富阳转变“政府是唯一主体”的传统思路,从“为民做主”转化为“由民做主”,真正实现人民对社会事务的“当家做主”。


    法治护航 构筑公平正义“防护墙”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中,法治维护着公序良俗,关乎着民生万象,更体现着社会发展的水平。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法治政府建设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政府必须率先垂范,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与富阳产业“腾笼换鸟”、建设“大刀阔斧”并行的是行政执法量的倍速增长。为了落实“依法行政”,富阳在全省率先探索建立“1+2+4”执法监督机制,推进行政执法监督与复议、审判监督,与人大、政协、纪检监察、检察监督的“线”“面”结合,建立双层次监督机制,打造监督“综合体”。

    “沿街店面比较杂乱,对于集镇管理,村里有什么打算?”村民代表问。“针对街面卫生和秩序管理,村里打算召开街面商铺‘诸葛亮会’,明确设摊时间和地点,同时与相关职能部门联动管理,希望大家能帮助一起宣传、动员、参与到集镇管理中来。”村负责人说。这是富阳区万市镇一地村级述法的现场。

    法治建设的根基在基层,难点在乡村。为了让“纸面上的法律”转化为“行动中的法律”,2020 年,富阳在全省率先构建“区、镇、村”三级述法制度,推行“述—评—改”闭环机制。2023年,区人大常委会全面推行“村级述法一件事”,推动村社述法提质扩面。

    “村级述法一件事”要求村社干部每年向辖区内的各级人大代表(街道居民议事会成员)、村(居)民代表等开展个人述法,并形成“述、问、评、改、用、建”全链条闭环。自“村级述法一件事”推行以来,全区 350 个村(社区)均完成年度村级述法工作,累计 8 万余人次参与到述法活动,依法治村(社区)的平均满意度高达96%以上,相关工作先后获得杭州市首届“十大法治实践”、长三角基层依法治理十大优秀案例等荣誉。

    区领导定期接访是富阳信访工作的一项重要制度。信访工作作为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窗口。2024 年以来,富阳坚持“信访是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理念,坚持信访问题源头治理,不断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全面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建设,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截至2024年9月,全区诉求类信访总量同比下降 31%,走在全市前列。同样亮眼的还有富阳区信访考核成绩,近五年均位于全市前列,连续 6 年获评“省无信访积案区”。

    从规范行政执法到创新矛盾化解机制,十年来,富阳以撤市建区为契机,将法治作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压舱石”,探索出一条“刚性约束与柔性治理相融、数字赋能与制度创新共振”的法治实践路径。


    德治润心 培育文明善治“新风尚”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化解矛盾、解决纠纷,是社会治理的文化根基,也正是德治的根本所在。

    周雄是浙江省孝道文化的杰出代表,曾受四朝十一次敕封,影响力辐射浙、苏、皖、赣四省。作为周雄故里、中国孝道文化之乡,渌渚镇已连续9年举行周雄孝子祭大典,其传承千年的孝文化精髓,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渌渚人。

    20多公里外,常安镇安禾村订立了“顺父母、和兄弟、睦乡邻、立家规、讲诚信、务本业、美家园、亲贤俊、行善举、促发展”十个维度为评价标准的“安禾家规”,将难以衡量的家风乡风指标化。

    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家庭和谐、村风文明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孝善渌渚”“忠孝常绿”“客道龙门”“安禾家规”……近年来,富阳持续推进“一镇一品”建设,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实现村社全覆盖,乡风文明建设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成为富阳乡村的标配。如今的富阳农村,红白事比阔气讲排场的少了,搞封建迷信的少了,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村居环境干净整洁,崇德向善蔚然成风。

    2024年12月,年近90岁的王韶国告别富阳关工委“五老”讲师团的讲台,也结束了近70年的教书生涯。他从事小学教育工作39年,退休后又积极投入到关心下一代工作中,坚持在讲课一线。他撰写讲稿30余篇,字数达20万余,授课150余场次,先后获得浙江省首届春蚕奖、杭州市最美离退休干部党员、富阳市第四届道德模范等多项荣誉,并入选杭州市好人榜。

    这些年来,像王韶国这样的人还有很多。40年如一日守护乡亲健康的中国好人叶亚珍,倒在工作岗位上的最美警察金健勇,为教育奉献一生的杭州好人冯亦斌,还有全省“最美外卖骑手”季爱清、背老爷爷过马路感动全城的周葆、偶遇火灾化身“消防员”的乐俗辉与夏凯等,这一个个名字就像道德灯塔,照亮了富春大地。

    作为“最美现象”的发源地之一,富阳还依托“富春风尚汇”应用,引导全社会发现最美、崇尚最美、践行最美、礼遇最美,“最美现象”在富阳逐渐从盆景变为风景、从风景变成风尚。


    智治赋能 绘就基层治理“新蓝图”

    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撤市建区十年间,富阳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将“智治”深度融入自治、法治、德治体系。

    2021年,富阳常安镇一家企业的外地工人老鲍因工负伤,经鉴定为8级伤残。然而,企业只赔偿了老鲍一小部分医药护理费,于是他通过“富春智联”反映了此事。镇干部看到后,主动找到老鲍,帮他联系了劳动、司法等部门,还为他请了法律援助律师。经过多方协调,老鲍获得了13万元的赔偿款及医疗护理费。

    帮了老鲍大忙的“富春智联”平台,是富阳通过数字化系统,搭建起的一套涵盖区、街道、社区、物业、居民5层架构的治理服务网络,能实现N种应用场景。自2019年以来,富阳依托该平台,以系统互通、网络联通、机制融合为手段,将小区串点成片,让小区居民、物业管理单位、社会志愿者及社会服务管理各部门都参与其中,发挥各自优势,全面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依托“富春智联”智治系统迭代开发的“民呼必应”应用场景,更是实现了“群众诉求一键申报,一办到底”。

    家庭和睦是社会和谐的重要风向标。一直以来,由于家庭信息难以掌握、家庭纠纷不易化解,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家庭矛盾导致的极端事件时有发生。面对难题,富阳创新推出“家和智联”综合治理平台,依托大数据平台,为全区家庭建立档案库,从源头上防范化解家庭矛盾纠纷的激化升级,成为平安家庭建设的有效抓手。

    为强化法治示范引领作用,富阳将互联网技术与社会治理结合,高质量建设“共享法庭”。“共享法庭”结合镇街、村社现有的办公楼、文化大礼堂等场所,因地制宜,以“一根网线、一块屏”为标准配置,集成浙江解纷码、移动微法院、庭审直播系统、裁判文书公开平台等软件模块,实现跨域在线立案、在线调解、在线庭审、在线学习,大大加快诉前调解工作、节省诉讼用时和费用,有效提高了群众法治意识。

    数字不是冷冰冰的代码,而是让每个普通人都能成为治理主角。全区矛盾纠纷化解率从 2021 年的 83.6%提升至 96.7%,重复报警率下降 22 个百分点,网格员上报事件办结率达99.3%……在富春街道社会治理分中心大屏上,跳动的数据勾勒出基层治理新图景。

    以自治增活力、法治重保障、德治扬正气、智治强支撑,十年来,富阳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牵引,形成党建引领下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治理新模式。今日之富阳,正以“千万工程”经验为笔,以四治融合为墨,在现代版富春山居图上续写着“基层善治”的时代注脚——这里不仅有山水共融的诗意,更有人心共聚的温情。(记者 方利丹 来源 富阳发布)